新华社昆明8月12日电 题:古村里的新“村学”——昆明大墨雨村夏令营见闻
新华社记者彭韵佳
临近中午,在云南昆明大墨雨村深竹密林处,不时有笑声从围起的泥墙内传出。推门而入,一群年龄不等的孩子们围坐着,两三人一组,在图纸上勾画着,为他们夏令营的最终成果做准备。
孩子们来自全国各地,通过体验乡村生活、采集民俗历史故事,共同创作乡村建筑绘本。他们所在的教室是“墨雨村学”,由来自北京的“新村民”吴晨创办。
“新村民”是村里对到大墨雨村安家的外地人的统称。大墨雨村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彝族寨子。自2015年起,陆续有“新村民”搬入这个村落。他们向“老村民”学习传统文化与生活技能,也为传统村落带来新理念。
“墨雨村学”便是大墨雨村新老理念与文化交融的产物之一。
2017年,渴望推动教育扶贫的吴晨在朋友推荐下,来到大墨雨村,随即被村子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租下近400平方米的场地,打造“墨雨村学”,探索适合农村的生活教育。
“平时这里就给村子里的孩子们当幼儿园用。”吴晨介绍,“村学”也有学期,帮忙照看村子里的孩子,每天至少有3名老师给孩子们教授不同课程。周末时,“村学”则为6岁以上孩子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活教育,既包括“硬技能”,如英语、写作,也包括“软技能”,如借助绘画、音乐练习情绪管理。
“老人也要干农活,不能一直在家看孩子。”在外务工的大墨雨村村民李佳,便将3岁半的孩子送到了“村学”,“这样还能多学点儿东西。”
吴晨并不只将“村学”局限于幼儿园范畴内,她希望“墨雨村学”能成为村里的一个公共学习空间,既能为孩子们学习、玩耍提供场地,也能让成年人在这里开展自我探索、分享交流。
但一到暑假,“墨雨村学”便会更聚焦于孩子,独自或联合其他机构推出不同形式的暑期活动。这次乡村建筑绘本创作营正是“墨雨村学”对外合作的一次活动。
“外地孩子来村子,食宿基本都在‘新村民’家里。”吴晨在大墨雨村的家经常为夏令营的孩子们提供食宿。除针对外地孩子的夏令营,“墨雨村学”也会针对本村孩子开展暑期活动,聚焦于拓展技能,作业辅导,减轻务农村民的暑期压力。
在大墨雨村的“新村民”中,有设计师、画家,也有手艺人、飞行员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济济一堂,这个小村庄也因此被称为“学霸村”。趁着暑假,大墨雨村的其他“新村民”也陆续推出不同活动,如夯土建筑工作坊等,帮助孩子和成人在假期中丰富生活。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