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白龙村一角(7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新华社重庆8月12日电 题:“三峡第一村”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李勇、韩振
白龙村有“三峡第一村”之称:它地处长江三峡之首瞿塘峡的入口,对面白帝城,脚下长江水,处处是美景。但是,这个村却曾深度贫困,长期“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一是缺路,二是缺水。”谈及白龙村贫困的原因,重庆奉节永乐镇党委书记王海林说,两年前,村里没有硬化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尽管长江就在脚下,但因为是喀斯特地貌,饮水却成了大问题,村民常常背着水桶找水喝。
“好山好水好风光,还能富不起来?!”时任奉节县发改委主任的张剑不信这个邪:“白龙村不但风光秀美,而且后劲十足:郑万高铁明年底通车,1个多小时可到重庆主城;高速公路通车后,几个小时就可到西安。借势白帝城、夔门,融入大三峡,白龙村大有可为。”
小朋友在白龙村玩耍(7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在他的大力推荐下,奉节一家正准备转型的中药材公司,决定投资5亿元在白龙村打造田园综合体。但这家公司也跟他提出了一个条件:要做一起做。张剑思前想后,觉得把白龙村打造出来很有意义,索性辞去了政府工作,扎根白龙村,负责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及项目运营。
“白龙村要想富起来,首先要解决路和水的问题。”王海林说,政府结合脱贫攻坚,投入1亿元配套田园综合体项目。这笔资金除了给村里修了硬化路和蓄水池,还修了索桥、汽车露营基地等。
政府解决了基础配套,张剑和他的团队心无旁骛地打造山水田园。他们流转了100多户村民的4000多亩土地,再把村民请回田里种植橙、桃等果树,还对村里一所闲置土坯危旧小学进行了加固、改造,变废为宝用作了办公用房,在裸露的坡坎上依山就势修了几间吊脚茅草屋作为农家乐,使得田园综合体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既可以领略夔门之雄壮,又可以体验田园之淳朴。
这是5月30日拍摄的白龙村田园综合体施工作业现场。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龙村的最大优势是绿水青山,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基本理念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不但不破坏一草一木,还种草种树美化景观,让这里自然风光更加‘秀色可餐’。”张剑说,今年7月1日,白龙村田园综合体试营业,在部分配套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日均接待100多名游客用餐。
“村里有了人气,直接受益的是我们村民。”48岁的白龙村村民周成国告诉记者,前年他将家里的6亩多地流转给了出去,自己跟妻子在田园综合体务工。如今,他依旧干种地的老本行,平时负责管护果园;他的妻子在餐厅当上了主厨,给游客烧制本地特色菜,夫妻俩每个月收入合计六七千元。
“过去,母亲身体不好,儿子又在读书,家里支开大、收入少,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两年随着田园综合体的打造,我家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如今我们夫妻两个都有工资,再加上土地租金,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周成国说。
游客在白龙村拍照(7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据永乐镇长侯柱双介绍,白龙村共有3500余人,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7000元,10%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破万元,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终于摆脱了贫困。
“白龙村才刚刚起步,我们的目标是将它打造成三峡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张剑说,现在村民的很多房屋处于闲置,下一步田园综合体将在白龙村发展‘农民合伙人’,把这些闲置资产盘活,改造成民宿,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