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轮降雨北京13个区平均雨量达暴雨
中国气象局称此次降雨不及2012年“7·21”暴雨;双休日仍有雷阵雨
12日京津冀地区出现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截至13日8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69.4毫米,城区平均92.8毫米,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也是今年以来首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本次降雨呈现三大特征:暴雨覆盖面广、降雨极端性强、强降雨时段集中。
12日京津冀地区出现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50毫米),沿山一带大暴雨(≥100毫米)。13日,影响北京的雷雨云团明显减弱移出,暴雨橙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洪水橙色预警相继解除。据已有气象资料分析,北京地区双休日仍有雷阵雨天气,下周北京地区多雷雨。
此次降雨是今年首次区域性暴雨过程
截至13日8时,全市平均降雨量69.4毫米,城区平均92.8毫米,除通州、延庆、平谷区外,其他13个区平均雨量均达到暴雨,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也是今年以来首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最大雨量达156.7毫米,出现在昌平沙河水库。
昨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此轮降雨最早于12日凌晨4点从河北开始,到13日凌晨两三点全面结束。根据13日早上8点总结的资料,北京东部,天津静海,河北保定、沧州等地普遍出现大暴雨,体量在100毫米至190毫米,最大雨量出现在河北雄安新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地达到242毫米。
“北京这次降雨过程持续的时间和降雨的强度都不如2012年的‘7·21’、2016年的‘7·20’以及2018年的‘7·16’。”余勇说。
此次降雨过后,全市入汛以来的累计降雨量达289.5毫米,较常年同期(316.4毫米)略偏少,比去年同期(247.3毫米)偏多17.1%。全市今年以来累计降雨量404.4毫米,超过常年同期(394.3毫米),比去年同期(348.8毫米)偏多15.9%。
双休日仍有雷阵雨天气
昨日,雨过天晴,天气晴晒,体感比较闷热。最新预报显示,双休日仍有雷阵雨天气,下周也多雷雨。气象部门提示,近期雨水频繁,山体含水饱和,建议大家避免山区出游,谨防地质灾害。
受降雨影响,下周气温略有下降。下周最高气温维持在30℃左右,其中周三最高气温将跌破30℃,为29℃。
本次降雨三大特征
1 暴雨覆盖面广
除通州、延庆、平谷区外,其他13个区平均雨量均达到暴雨,其中,海淀、石景山平均雨量达到大暴雨。全市有62.2%观测站雨量超过50毫米,20.3%观测站雨量超过100毫米。
2 降雨极端性强
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怀柔、汤河口6个国家级站(占总站数30%)的日降雨量超过建站以来8月中旬历史极值。
3 强降雨时段集中
强降雨主要集中在12日21时至13日1时,其间有36个观测站小时雨强超过50毫米。最大小时雨强73.3毫米,出现在昌平回龙观12日22时-23时。
■ 对话
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于波:
“维持预报结论不变,我们有底气”
8月12日,北京降下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普降暴雨,局地大暴雨,最大雨量超过了150毫米。
本次入汛最强降雨在降雨之初曾引发公众对于降雨时间、暴雨不暴等质疑。8月12日在接受采访时,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于波多次强调:“我们维持预报结论不变。”
13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对话通宵未睡的于波。她表示,本次预报是一次比较成功的预报,降雨基本准时准点。技术支撑和多年经验给了预报员自信和底气。
针对外界的质疑,于波说,非常理解。天气预报是一门预测的科学,把各种可能性告诉大家,也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预报自信来自技术支撑以及多年经验
新京报:12日晚上一夜没睡,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于波:对于预报员来说,遇到降水或者对流活动发展,通宵是我们日常的工作状态。我们会通过天空地一体的卫星雷达和自动站等手段,监视天气发展,跟进最新的天气趋势。
新京报:我们针对此次预报采取了充分的防范措施,有没有想过,万一预报落空了怎么办?
于波:作为一个预报员,如果说完全没有担心,那是假的。12日白天到傍晚,北京很多地方降水比较弱,或者降水出现了间歇性,我们遇到了很多质疑,有公众认为预报了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怎么就下了这么一点呢?站在公众的角度上,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正常、可以理解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坚持预报结论基本维持不变,因为我们从头到尾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研判,我们的技术支撑以及多年来的预报经验等,都给我们提供了预报自信和根基,维持预报结论不变,我们是有底气的。
“不停在会商,记不清多少次了”
新京报:针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天气会商跟以往有何不同?
于波:这次我们会商的规格、范围、频次都跟以往有所不同。我们跟华北区域各省份、中央气象台等在京气象部门,以及我们的内部专家开展了大范围、高频次的滚动加密会商,大家不停地在会商,都记不清多少次了。
新京报:会商过程中,针对这次降雨天气过程,预报人员之间的争议大吗?
于波:我们加密滚动会商,就是为了确保充分预报出这次降雨天气过程的多种可能性,包括它的极端性、降水的落区以及量级等,我们预报员之间会充分讨论各种可能性,大家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次预报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
预报涵盖所有可能性是对公众负责
新京报:经常有人质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你如何看待这类观点?
于波:首先我想说,我非常理解公众的这种想法,我们同事之间以及我的家人、朋友等一些非气象专业人员也经常聊到这样的问题。我借用同事的一句话:每个人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或者一片云,都是不一样的,它有可能下雨,有可能雨停了,或者那片云停了一会儿就飘走了。但我们的预报是大面上的情况,而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完全一样的,这就是面上的预报和个人单点上的差异,所以公众的质疑我是特别能理解的。
新京报:也就是说,预报中的局地性让大家感受到了个体上的差异?
于波:对,我们预报中经常会提到“局地”,这个局地可能在这儿,也有可能在那儿。天气预报提供的是确定性的预报,但是这种局地的可能性,我们一定要告诉大家,这也是对所有人负责的态度。
新京报:作为预报员,受到质疑时是否也会有点委屈?
于波:肯定会有,但是我觉得也正常。首先,天气预报是一门预测的科学,是用现有的手段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时候会与实况有一些差异。每个预报员心理上都会有压力,这种压力无论对公众还是对我们的本职工作,都是责任心的体现。
新京报:12日首席预报员说本次预报基本是准时准点的,你认同这一结论吗?
于波:我认同。最初我们预报的降雨主要时段也是从午后到夜间,大家可以感觉到当天的降雨主要时段确实出现在午后到夜间,尤其是傍晚开始,很多地方雨势明显加大。(记者 邓琦)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