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8月26日电 题:“楼上过日子,楼下赚票子”——来自陕西安康的易地扶贫搬迁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陈晨、李浩
这是2018年7月18日拍摄的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搬入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的新家后,再到汛期,刘文波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老房子在滑坡带上,一遇上暴雨,干部就要组织大家往安全地带跑。”坐在窗明几净的新家里,如今已是一名驾校教练的他忆起过往,感慨万千。
挪穷窝、立新业、稳得住、能致富……“十三五”期间,在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安康市,33.52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离开深山,开启走向小康的新生活。
挪穷窝:5年间33万余人搬离大山
陕西省汉阴县紫云南郡移民安置社区居民周红艳(前排中间)在社区广场上跳舞(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下班回来,刘文波畅快地洗了个热水澡。为阳台上的月季花浇水,拿起抹布把家具擦拭个遍。
山大沟深,难养一方人。13岁那年,刘文波就出门讨生活。哪一年下了煤窑,哪一年当上保安,哪一年在工地搬砖摔伤了肩……与贫困抗争的记忆刻骨铭心。一到雨季,他还得跋山涉水回家,守着太爷爷留下的老屋。
易地搬迁让这些成为往事。2017年,刘文波一家告别深山,搬进120平方米的新居。刘文波成了驾校教练,社区也为他的妻子介绍了工作,小儿子在家门口的小学读书,吃上了免费营养餐。
新家的墙上,一幅“家和万事兴”的画卷,描绘出这一家人挥别贫困的心情。
陕西省汉阴县紫云南郡移民安置社区居民周红艳(左)与丈夫在社区新家中(7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同在西苑社区,62岁的钟家玉穿起旗袍,成为老年模特队的骨干。“过去住在山里,连挑水都要走几里山路。三个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去打工了。”钟家玉说,现在搬了新家,自己和小儿子单过,儿媳在社区超市打工,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室一厅的新居被收拾得干净整洁。一面鲜红的国旗插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墙上贴满小孙女的奖状。“日子好了,希望家里能出个大学生。”钟家玉说。
三代人际遇之别,折射出脱贫攻坚带来的变迁。站在高处眺望西苑社区,78栋居民楼蔚为壮观,超市、学校等配套设施齐全,俨然一座山中小城。
“易地扶贫搬迁是安康脱贫攻坚的首胜之役。”安康市自然资源局局长王琳说,按照靠近城镇、景区、园区、中心村的选址原则,安康共建设“十三五”搬迁安置房10.53万套,33.52万名群众乔迁新居。
立新业:新家门前 赚钱顾家两不误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居民在社区的毛绒玩具厂内工作(2018年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穿针引线,操作机器,一个活灵活现的布老虎在程爱民双手间渐渐成形。在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的毛绒玩具厂里,41岁的他是为数不多的男工之一。脚边的一双拐杖,透露出与众不同。
程爱民15岁患上骨髓炎,27岁才走出大山,却因身体残疾打工屡屡碰壁。两年前,他不曾想过,自己能搬入新家,还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成了上班族。
“活儿不重。父母和我都在这里打工,三口人每月能挣5000多元!”去年全家脱了贫,还置办了彩电和冰箱,程爱民也在心中许下个“小目标”:“自食其力的感觉很爽!现在,我还想成个家。”
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居民在社区工厂内工作(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康因地制宜兴办社区工厂、扶贫车间。截至2019年底,全市在搬迁集中安置点兴办社区工厂587家,吸纳2.13万人就业。
走进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一栋栋徽派建筑的安置楼依次排开,山上的茶园绿意盎然,山下的社区工厂内一派热火朝天。毛绒玩具厂里,从大山深处搬迁而来的张运弟快人快语:“有了新家,又在社区工厂上班,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能照顾两个孩子读书。楼上过日子,楼下赚票子,日子舒坦着呢!”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离乡离土后续发展问题,平利坚持建社区与建园区、兴产业一体谋划,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25个,引进社区工厂89家。“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让群众乐业安居。
新生活:融入城镇收获“稳稳的幸福”
“劳动工具往哪儿放”“社区有没有地能种点菜”……眼见群众搬下山,锦屏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慧丽却遇上了新问题。1346户群众从11个村搬迁而来,生活习惯迥异。要适应“山中人”变成“城里人”的生活,还得为群众架起“引桥”。
为此,平利县在安置社区探索建设“小库房”“小餐厅”“小菜园”“小课堂”等“十小工程”。江慧丽说,在锦屏社区,定期开设的“小课堂”培训就业技能,“小库房”存放生产工具,“小厅堂”推进移风易俗,流转70亩土地建起“小菜园”,让有需求的搬迁户每家分得一分菜地。
在紧邻锦屏社区的“小菜园”里,69岁的搬迁户冯德仓正在撒白菜籽。“有了这分地,可以种些菜。孩子们在社区工厂上班,我也有事干。”他说。
陕西省汉阴县紫云南郡移民安置社区居民在社区广场上跳舞(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在汉阴县,当地探索“‘138’后续扶持模式”,通过建好一个支部,办好居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三大载体,推进便民服务中心、儿童托管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等八大中心,写好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的后半篇文章。
“买菜、买药,老人日间照料,不出社区,啥事都能办。”在汉阴县最大的移民安置社区紫云南郡,每到夜间,58岁的周红艳都会在广场上翩翩起舞。“我们跟城里人的生活没啥两样。告别了苦日子,剩下的都是幸福。”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