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8月28日电 题:芡实成了脱贫“金钥匙”——安徽蒙洼蓄洪区发展适应性农业加快转型
新华社记者程士华、刘方强
随着蒙洼蓄洪区洪水逐渐退去,安徽阜南县老观乡顺河村村民黄守刚开始忙了起来。记者近日在老观乡现代农业示范区看到,黄守刚拿着长竹竿正在撑船,和种植大户钱会明一起在水塘里采摘芡实。
就在1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今夏汛期,淮河流域发生洪水,蒙洼蓄洪区启用分洪,进洪总量约3.75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淮河上下游水位,减轻防汛压力。
“水退了,我们不仅要抓紧采摘芡实,还要捞出水里的杂物,否则水变质了,会影响芡实生长。”黄守刚说,和其他农户抢种补种一样,芡实种植大户也需要立即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尽量减少洪灾损失。
位于淮河干流王家坝段的蒙洼蓄洪区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有19.5万人口,约18万亩耕地。
65岁的黄守刚,来自芡实基地附近的顺河村。与很多村民一样,过去三年,他经常到芡实基地打工。因儿子有聋哑残疾,黄守刚只能在家附近打工,一家人的生计主要依靠他。
三年前,黄守刚把自家的7亩地都流转给钱会明种植芡实,一亩地每年可以收取土地流转费用600元。同时,他还被聘请到芡实基地打工,每年有近1.5万元收入。其他时间,他在家附近打打零工。
“平均一年能在芡实基地干四到五个月,一天劳务费100元,主要工作就是清除水草、施肥和采摘果实。”黄守刚说,靠着务工、土地流转等收入,他家在2018年实现脱贫。
种植大户钱会明投资的芡实基地面积达8000多亩。洪水期间,听闻有村民担心受灾导致老板跑路,钱会明特意从银行取了50多万元现金,冒雨乘船前往庄台,给大家发放上半年工资,让大家吃下定心丸。
“上半年干了一百天,领了整整一万元。”黄守刚说。
“芡实成了我们的脱贫‘金钥匙’。”阜南县老观乡党委书记王军说,芡实俗称鸡头米,属水生植物,可以日常食用,也可以作为中药,被誉为“水中人参”。由于当地水体环境好,产出的芡实个大、壳薄、味美、药用价值高,芡实干果加工成米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部分产品还出口日韩等国家。
老观乡发展的适应性农业中仅芡实一项,种植面积就达2万多亩,群众依靠土地流转每年收益近1380万元。全乡三个贫困村均实现“一村一品”,带动300多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促进了农民、企业、村集体“三增收”。
“在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的同时,我们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说,近年来,阜南县推进蒙洼蓄洪区适应性农业替代传统农业,依托淮河和低洼地自然优势,变水患为水利、变对抗为适应、变劣势为优势。
同时,阜南县通过财政补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方式,鼓励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大户+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蒙洼蓄洪区耕地流转率达70%,主要以规模化种植芡实、莲藕等水生作物为主。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