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第三卷”)的出版,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开创美好未来的行动遵循。从第三卷的内容来看,它是对第一、二卷的拓展和完善,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其整体性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思想主题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尽管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主题不会改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中心线索。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然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任重道远,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成为党的十九大之后新的历史任务。基于此,第三卷强调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阐释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描绘了改革开放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工作坐标,提出了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新思路,彰显了胸怀“两个大局”、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根本旨趣。
理论发展的连续性。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静止僵化的,它总会随着时间的流变而不断变化,因而呈现为前后衔接、相互联系的贯通性。第三卷重点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法治、文化、民生、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国外交、党的自我革命等理论,与第一、二卷中的相关理论一起,形成了承上启下、补充发展的递进关系,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如果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历史逻辑、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现路径,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党的建设系列重要观点等,都作了全面阐发,那么第三卷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招数、主攻方向、阶段性目标等作了深层次、多维度的谋划,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都有着耳目一新的诠释。
实践探索的深入性。理论的不断深化得力于实践的不断深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在统揽“四个伟大”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第三卷中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开拓性、针对性、引领性的重大理论观点,都是对近两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理论概括。在经济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构建现代经济体系、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政治建设方面,完善了各种法律法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文化建设方面,狠抓宣传思想工作、自主创新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做实做细乡村文明建设,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保障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致力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了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力度,垃圾分类工作初见成效;在党的建设方面,增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系列举措成效明显。
价值立场的恒定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立场,是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一根红线。但像第三卷那样,采用专门篇幅集中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理路,在第一、二卷中是未曾有过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谈了四点看法。其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着力解决人民生活“好不好”的问题。所谓“好”是多方面的,即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其二,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这是因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在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原动力。其三,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主体作用,时刻关心人民冷暖,尽量满足人民利益诉求。其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要有忘我工作、奉献自己的坚定信念。(作者:张 谨 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