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烂坝”变身记——大凉山扶贫产业掠影
2020-09-13 14:56:3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新华社成都9月13日电 题:“烂坝”变身记——大凉山扶贫产业掠影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戴小河、李力可

  午后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艳阳高照,气温却微微泛凉。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的车间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红彤彤的果实在20多位彝族妇女的手中被熟练地分拣、打包。

  洒拉地坡乡位于大凉山腹地,曾因气候恶劣、环境艰苦被当地人称为“烂坝”。如今,这里是占地面积3000亩的高山夏草莓种植园。“这里海拔2560米,常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是培育夏草莓的绝佳环境。”九如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贤说。

  “以前这里只能种苦荞和土豆,夏天大雨一冲,土豆跟着泥土全冲走了。最好的年景一亩地种苦荞的收入也就400块钱。”彝族妇女莫色阿过一边忙着分拣、包装手里的草莓,一边告诉记者。

  种植园2019年5月开建,当年8月6日就开始采收。截至当年12月,280亩草莓产量300多吨,销售额突破400万元。自从将家里3亩地流转给种植园,加上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莫色阿过一年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过去顿顿吃土豆,现在粮食随吃随买,挣的钱还有富余,足够养活3个小孩。”她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图文互动)(1)“烂坝”变身记——大凉山扶贫产业掠影

  这是9月2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拍摄的甲甲沟新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大凉山,凭借许多像这样的特色农业项目,群众走出了贫困。

  2008年,来自普格县特补乡甲甲沟村的沙马子呷在成都高职毕业后,与仁寿姑娘罗丹相恋。两年后,他决定带心爱的姑娘回家乡看看。二人从成都出发,坐了11个小时火车到西昌,又换了班车、小三轮,最后走过一座破烂的铁索桥,站在离沙马子呷家不远的山梁上罗丹哭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山,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当时家里靠种水稻、玉米为生,房子是个土坯垒成的窝棚。他们的婚事起初遭到了女孩父母的反对。

  2018年,甲甲沟村依托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和三峡集团帮扶,整合各类帮扶资金和县级财政资金5944万元,在村里建新房、兴产业,将没有技术和劳动力家庭的土地流转出来给大户种植烟叶,全村共种了300亩。村民们不仅可以收土地流转金,还能到烟田里就近务工。

  两年来,甲甲沟新村建起了烟叶烘烤工场,种上了150多亩冬桃,农户养鸡、养猪……通过烟叶销售、土地流转、劳务用工、集体经济分红等,全村村民一年增收100多万元。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图文互动)(2)“烂坝”变身记——大凉山扶贫产业掠影

  这是8月31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拍摄的铁骑力士实业标准化繁育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如今的沙马子呷夫妻俩已经搬进了130多平方米的新居,镇上的服装生意也慢慢迈入正轨。“丈母娘曾说什么时候我家有了像样的房子他们什么时候过来,今年年底他们终于要来了。”沙马子呷开心地说。

  2017年4月,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铁骑力士集团现代生猪养殖项目在“彝族老家”喜德县安家落户,总投资金额达1.5亿元的项目覆盖了11个乡镇26个村。建设所需资金分别来自财政拨款、东西部协作资金、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以及企业自筹。除了企业的繁育场外,还为群众提供代养场,由公司负责统一设计猪圈,统一提供猪苗、药品疫苗、饲料,统一管理和回收,解决了过去养殖户怕“瘟”不敢养、缺钱不能养、没技术不会养、愁销路不愿养的后顾之忧。

  目前,繁育场实现常年存栏能繁母猪1.5万头,年产仔猪30万头;代养场存栏1.9万头,已代养出栏3.2万头,产值达到1.12亿元。如今已有5个代养场分红,共计分红17.2万元。

  如今的大凉山,一片片昔日的“烂坝”正变身希望的田野,老乡们的好日子挂满枝头。

【纠错】 责任编辑: 吴咏玲
加载更多
绿色墨脱
绿色墨脱
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开始校飞
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开始校飞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
克什克腾风光
克什克腾风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487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