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耄耋之年,许秀成仍然坚持每日工作8小时,每天精神抖擞地穿梭在郑州大学北校区。近70年来,他从未停下在化肥研究领域的耕耘。
他是郑州工学院(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磷肥科研组的创始人,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四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他研发的化肥制造方法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制造技术出口到世界各国。他是产学研结合的先驱,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为河南新乡县建起一座氮肥场。
84岁的他荣誉傍身,却还在不停地给自己创造新的起点。在他的眼里,自己“还算太老,还能干点事情”。
“‘新疆’我们去”
1942年,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3000万人流离失所,加上日军的围堵,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亲眼看着儿子、儿媳、老伴和其他亲人、乡亲离去。
这是电影《一九四二》中的场景,也和许秀成童年时的见闻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出生在1936年,还不满1岁时,日本侵略者踏上中国的土地,为了躲避战乱,年幼的许秀成跟随父母颠沛流离来到江西,战火和贫困交加,农民食不果腹,儿童骨瘦如柴。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总是受“老天爷”的摆布,生活最艰辛,“要为农民做点有用的事”,由此成了许秀成的志向。17岁那年,许秀成考入天津大学,他选择了无机物工学专业,大四时还选修了化学肥料专门化。
他和化肥的一世“情缘”由此开始。
毕业后,许秀成留校任教。时值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10年,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的大事。中国是农业大国,河南省是农业大省,1959年初,为了支持河南粮食生产,提高河南工学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从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等高校选调一批教师,支援郑州大学工科建设。当时,郑州大学化工系在新乡,与从新乡师范学院分出来的化学工程系共同组建成了河南化工学院。
那时,许秀成与妻子孙以中正值新婚蜜月期。新乡师范学院书记到他们家里询问二人是否愿意到新乡工作,孙以中误将“新乡”听成了“新疆”,当即表态“新疆我们去”。
不惧迁往祖国西部的3000公里远路的许秀成夫妇,与另外24位天津大学教师一起来到河南新乡,成为河南工学院的首批教师。年轻的老师把新乡当成了“新的家乡”,在这里扎下根来。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被迫放长假。许秀成忍着饥肠辘辘,每天钻进图书馆看资料。许秀成不仅自学,担任教工团支部副书记的他还组织老师们学外语,请同样从天津大学来到新乡的教师刘庆教老师们日语,他自己也经常到留学过日本的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老教授姚从工那里请教。
学外语带给许秀成许多接触国际前沿研究动态的机会。他从日文杂志上看到,日本两所知名大学正在研究美国的钙镁磷肥,但是建立的数学模型存在错误,于是自己动手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及数学表达式,力图从机理上剖析钙镁磷肥。
那时候没有计算机,许秀成只能用手摇计算机建立模型。经过反复研究和尝试,他提出用“玻璃结构因子”配料法指导钙镁磷肥配料生产,研究成果为利用低品位磷矿生产磷肥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应用这项发明,濒临倒闭的湖北大峪口磷矿扭亏为盈,年创经济效益达到5000万元以上。这一年,许秀成只有27岁。
走出国门的中国专利
1969年,新乡县政府请郑州工学院帮助筹建一座小氮肥厂,取名为七里营化肥厂。许秀成与9位老师一起承担起全厂设计技术工作,吃住全在工地上。经过15个月的连续奋战,1970年的建党节那天,许秀成负责设计的碳化车间第一个顺利开车,产出碳铵成品,全厂合成氨年产量迅速达到3000吨,对当地的农业工业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今,七里营化肥厂已发展成为年产超过50万吨合成氨的知名上市公司——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
磷矿石是生产含磷化肥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钙镁磷肥生产需要使用较高品味(指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矿石中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含量——记者注)的磷矿石,这也意味着,农业生产中化肥需求量很大,但占我国总储量二分之一的中低品味磷矿石却没有用武之地。
1980年,以许秀成为负责人的磷肥科研组在郑州工学院成立。不久,科研组便依托他发明的钙镁磷肥玻璃体结构理论,成功地研制出钙镁磷肥生产配料相图,使我国用于生产钙镁磷肥的磷矿石品位下限下降了9.5%,在世界上首次使用仅含18%五氧化二磷的低品位磷矿石。这一科学方法的推广应用,让中低品位磷矿得以应用,创造了数以亿计的收益。1983年,这个全新的配料方法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也让我国钙镁磷肥生产配料方法跨入世界领先水平。
许秀成没有满足于此,随着进一步的研究,他和团队又发明出可以缓慢释放的复合肥料,从而避免肥料的流失,提高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率。这个名为“包裹肥料及其制造法”的发明,先后获河南省优秀专利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还入选了成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技术创亿元产值项目100例》。
1994年,一家美国缓释肥料公司辗转找到郑州工学院,联系到许秀成,希望能够达成合作,使用许秀成团队的包裹型复合肥料生产技术。这家公司的国际销售经理罗曼买了一集装箱样品运到美国,测试后发现在草坪上应用效果非常好,在美国大有市场。合作一段时间后,罗曼提出了在美国建控释复合肥厂的想法,但这一想法实施的前提,是许秀成团队的技术获得美国专利。许秀成和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对专利审查官员提出的尖刻问题一一论证答辩,“最后他们不得不予以批准”。
上个世纪末,中国专利走出国门并在国外实施的情况非常少见,但许秀成不仅做到了、实现中国专利在国外量产,这一专利生产的肥料还出口到美国、日本、泰国、越南等数十个国家。
“2000个主意才能变成一个产品”
许秀成大学三年级时,有一门《化工原理》课。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个叫“微粒沉降区间判别系数”的新方法。这个未出茅庐的大学生琢磨出来的方法,比课本上的方法还要简捷,被他的老师、我国著名化工原理专家丁绪淮写进了高校教材。那一年,许秀成年仅19岁。
反复琢磨、推演的成果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让许秀成受到了激励,65年后,84岁的他仍然保持着一颗对一切充满好奇、总想尝试新事物的赤子之心。
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纪,许秀成开始对宇宙空间产生兴趣,他的探索从土地延伸到天际,遥远的星球成了他的新目的地。他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的空间科学团队、郑州大学教授侯翠红的工程团队跨界合作,探索“火星驿站”、火星磷资源利用等前沿课题。
许秀成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2000个主意才能变成一个产品,一定要敢于试错、勇于创新。”在教学中,他不仅教知识,还把教学生如何应用知识看得很重。在编写教程《化工新产品开发》时,他专门编写了怎样申请专利、如何查找文献、怎么把实验成果产业化,引导学生把脑海中的知识转化成实实在在可应用的成果。
和化肥打了一辈子交道,许秀成的身上有很多让人仰慕的“标签”,他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世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劳动模范。
但在他的眼里,“人活一辈子,不能只顾自己出名,要为别人的成功多创造条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家化工部化肥司磷肥处的提议下,许秀成创办杂志《磷肥与复肥》,创意性地把作者照片、简介刊登出来,“这是要表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杂志试刊号一出就很受读者欢迎,到现在已经办了30余年,给许多学界、业界的人才提供了学术探讨和成果展示的舞台。
在送给学生的书签上,他把自己的人生感言作为寄语送给学生:“对人一片爱心,对事满腔热情,相信自己的才能,敢于发表见解。”看到学生、后辈的成功,许秀成就高兴,“在帮助别人成功的过程中感到高兴,这才是最好的。”他笑称自己的名字都与这密不可分:“我叫‘许秀成’,意思就是‘许多秀才成功了,我才成功了’。”(赵炜 马文亚 见习记者 毕若旭)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