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财政政策要坚持更加积极有为——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新华社记者郁琼源、申铖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丰富政策“工具箱”,打出“组合拳”,发挥出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怎样进一步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下一步,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财政如何发力?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以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挑战
“我们今年的课题,主要是围绕疫情冲击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前所未有的。”作为深耕财政领域多年的资深学者,刘尚希结合自己的研究谈起对当前经济问题的看法。
刘尚希表示,疫情之下,全球的经济、贸易、投资等格局都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世界经济遭受严重的冲击,给各国发展都带来重大挑战。中国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正是来应对这一冲击和挑战。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涉及产业结构调整,也意味着整个体制、政策都要有一个大的转向。这个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刘尚希说。
他建议,从观念上、政策上,尤其是体制机制上进行转变和调整,更加着力于如何畅通内循环。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通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堵点和痛点,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出更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六稳”“六保”关键要保中小微企业
今年,我国在“六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六保”,更强调兜住底线、守好基本盘,为应对疫情冲击、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把脉定向。
刘尚希介绍,从财科院开展的研究来看,当前要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六保”任务,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城镇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市场主体保住了,就保住了就业;保住了就业,才能保住收入;保住了收入,才能真正有效保障民生。”刘尚希说,现在自我雇佣就业等灵活就业越来越多,意味着我们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进一步促进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平等性,提升就业质量。
据刘尚希介绍,从政策来看,围绕保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方面,中央各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约三百多项,地方政策约八百多项,加起来约上千项。
“现在不缺政策,重点在于怎样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评估,既要评估政策效果,还要评估政策本身,是不是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刘尚希说,如果享受支持政策的成本较高、有难度,那么这样的政策等于就没有落地,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财政政策要坚持更加积极有为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些地区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基层运转面临挑战。
“今年一些地方基层运转出现困难,一个大背景就是疫情冲击。有些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基层收支面临较大压力。”刘尚希说。
刘尚希表示,面对疫情冲击,财政领域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过紧日子,精打细算,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保证财政可持续;另一方面,即使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但财政政策还要更加积极有为,对冲风险,有效保障民生、保障基层运转等。
“中央财政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新增一万亿元赤字、并发行一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让资金直达基层,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刘尚希说,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坚持更加积极有为,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
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债务规模不减,是否会带来风险?
刘尚希认为,债务风险既要看债务本身,也要看债务资金使用效果。“债务资金使用如果能与经济增长、百姓生活改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那么债务规模哪怕多一点也不是问题;如果没有形成这种良性循环,哪怕债务少一点,可能风险也会增大。要全面辩证地评估债务风险,不能片面静态地就债务论债务。”
“此外,政府如何‘花好钱’,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刘尚希说,从调研中,我们看到现在财政资金在跟着项目走,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还要进一步明晰项目跟着什么走,切实把宝贵的资金花在急需且长期有效的项目上、花在有经济社会价值的项目上,要避免为花钱而上项目,为短期目标而盲目铺摊子、提标准。要着力于从中长期来评判财政支出的经济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既对冲当前风险,又能避免给以后带来风险。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