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跨越40年的特区印记——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的华丽嬗变
2020-09-26 15:33:0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新华社厦门9月26日电 题:跨越40年的特区印记——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的华丽嬗变

  新华社记者董建国、闫红心、颜之宏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市湖里农业大队一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立厦门经济特区。湖里,就此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

  时光流转弹指间,从昔日的小渔村华丽变身为现代化城区,湖里的嬗变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

  特区建设火热,农民喜变居民

  湖里社区当时叫湖里村,是湖里农业大队下辖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村民过着既耕又渔的日子,生活十分清苦。

  1981年10月15日,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也揭开了湖里社区的嬗变之路。湖里社区原党总支书记江国进说,特区建设热火朝天,大家以愚公移山的干劲,一砖一瓦地进行特区建设。

  设立特区后,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湖里农业大队1700多名村民集体转为“非农业户口”,享受城镇居民的各项补贴。身份变化的背后,村民们也有了新的工作——成为建筑工人,投入特区建设中去。

  “我之前在医院工作,后来到了建筑公司当工人,又调到了公司的医务室。”回忆起特区建设时的情景,湖里社区居民杨瑞盛说,当时条件简陋,缺少大型机械设备,都是人们“肩挑背扛”,常出现意外受伤情况。“挂上医药箱,骑上自行车,我们就去工地上巡逻了。”

  “以前我们去中山路一带算是村民‘进城’。”杨瑞盛直言最大的感受,是农民变居民。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居民生活更加香甜

  “华侨一听说祖国大陆在搞经济特区,争相联系我们,商讨落地事宜。”曾在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研究室工作的庄维明回忆说,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有不少华侨祖籍就是福建省,“同根同源,都希望在特区能有一番作为。”

  祖籍福建的陈应登成为来厦门经济特区创办外商独资企业的“第一人”。1983年,陈应登提交了创办印华地砖厂的申请。很快,管委会把长岸路一块刚刚平整出来的土地交给他建设厂房。

  随后,卷烟厂、电子厂、劳务公司等一批外资企业纷至沓来。伴随着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声,特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近年来,随着厦门跨岛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湖里的产业逐步外迁至岛外,留下了成片旧厂房。当地便顺势推动文创产业发展,一个个旧厂房被逐步改造成文创“梦工厂”。如今,置身于这里的湖里创意产业园,随处可见各种老工厂和老式录音机、黑胶唱片等老物件。复古的独特气质,让这里成为游客打卡、剧组取景的网红地标。

  如今的湖里社区,绿树成荫,道路宽阔,欢笑声不绝于耳。“社区原有的一些仓库、房子等集体资产,都给我们折算了股份,每人每个月能分红200元。”杨瑞盛说,随着外来人口涌入,村民还把闲置的房屋出租赚钱,生活有了保障。

  邻里和睦,基层治理更加高效

  早期,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基层治理困境也逐渐凸显。1997年,江国进担任湖里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开始思考如何扭转社区治安管理困境,湖里社区联防巡逻队应运而生。

  “最早成立时联防巡逻队有20人,专门负责社区治安巡查工作,处理突发事件、解决矛盾问题等,整个辖区的治安面貌大有改观。”江国进说,如今湖里社区邻里关系和睦,治安早已不是问题。

  2018年5月,湖里社区旧村更新改造项目启动,一开始大家不理解,担心签约交房后收不到租金。在项目意见咨询会上,江国进率先把自己家变成改造项目的第一栋楼。之后,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青年公寓、家庭公寓、企业公寓……一栋栋有特色、有专业管理的惠民公寓改造完成,湖里社区开始大变样了。“从事社区服务工作20多年来,明显感受到大家越来越认同、支持基层工作。”江国进说。

  “以前做卫生,我们每家每户各干各的,社区是脏乱差。现在社区统一负责绿化和卫生,邻里之间关系融洽,整个社区就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杨瑞盛说,40年来,湖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加载更多
新疆旅游业“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游升温加速
新疆旅游业“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游升温加速
月亮山梯田抢秋收
月亮山梯田抢秋收
秋日黄河美
秋日黄河美
绿色墨脱
绿色墨脱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654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