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9月27日电 题:安置点的民族团结新鲜事
新华社记者吴寒、丁怡全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县城往北15分钟车程的地方,坐落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福堂社区。社区不大,步行半个小时便能转上一圈,但幼儿园、医务室等设施配套齐全,这里是2198名搬迁群众的新家。
彝族、白族、傈僳族、藏族、侗族和汉族搬迁户从云龙县内苗尾、白石、团结、检槽等乡镇搬迁至福堂社区,开启了平淡而幸福的新生活,这里每天都发生着关于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25岁的彝族小伙子陆星鹏,6年前离开家人,前往福建、广东讨生活。“在工厂上班虽然收入还可以,但始终没有家的归属感。”陆星鹏说,去年底,他回到老家云龙县检槽乡,不久后,和父母一起搬到福堂社区。
也是在去年,经亲戚介绍,陆星鹏认识了当时还在香格里拉市打工的年莉,两人聊得很投机,3个月后决定结婚。
但筹备婚礼时,陆星鹏却发起了愁,不知道是该回老家办,还是在福堂社区办。社区里大家民族不同,结婚风俗也不一样,陆星鹏怕“突然办婚礼,闹了笑话”。
一次偶然的机会,陆星鹏向同住福堂社区的朋友透露了想在这里举办婚礼的想法。一传十、十传百,几天后,人们在社区里见到陆星鹏都笑呵呵的,还有一些“热心肠”主动开口,让他“需要帮忙就说话”。
陆星鹏彻底打消了心里的顾虑。今年1月,他和年莉在福堂社区举行了婚礼。婚礼当天,来了400来人,除了两边的亲戚朋友,还有社区内的各族邻居。“他们很多不是彝族,但还是赶来祝我和妻子白头偕老。”回想起结婚当天的情况,陆星鹏既开心又自豪。
现如今,陆星鹏和家人在社区里开了小饭馆,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意虽时好时坏,但就像他的微信昵称“陆一直都在”,陆星鹏希望一直在福堂社区生活下去。
白族大姐杨芳今年初从白石镇搬到福堂社区,用借来的3万元免息创业贷款,在社区里开起了小卖部。小卖部不仅改善了杨芳家的收入状况,还让她在福堂社区结识到其他民族的姐妹。“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广西工作,女儿还在昆明实习,明年大学毕业。”杨芳说,虽然孩子陪在身边的时候不多,但有这群好姐妹,她也不觉得孤单。
杨芳的丈夫因患尘肺病,干不了重活。经政府安排协调,在福堂社区附近通过扶贫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他做保洁每月能挣1500块钱,我们很知足。”杨芳说。
除去部分到外地上学的孩子,福堂社区还有160个小学生在果郎完小读书。学校不远,从福堂社区走过去只需10来分钟。“刚到校时,确实有些孩子不太注意个人卫生。”果郎完小党支部书记尹绘美说,但孩子们学得很快,不久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汉语普通话教学,不同民族的孩子成了无话不谈的伙伴。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尹绘美对教学工作有着全面的思考,她说:“我们每个月举行一两次民族语言兴趣班,孩子们在课堂上分享他们本民族的一些常用语,展现民族风采。”
天色渐晚,孩子们一天的学习告一段落;陆星鹏的饭馆进入了每天最忙碌的时刻,他负责掌勺,妻子负责收钱;杨芳关上小卖部的门,约上在福堂社区结识的姐妹到广场上跳舞。各民族的歌声在广场上空飘荡,福堂社区的一天又过去了。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