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和山水城市等城市理念,公园城市相承于园、着眼在人、落实在城、更显于“公”。
文/匡晓明 编辑黄琳
9月7日,四川成都,位于新都区的七一城市森林花园小区,因家家户户的阳台拥有超大的私家花园而走红,被网友们誉为“垂直森林”小区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晶。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城市伴随着城市化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在不断自省、修正和演进。
不同于自然界遵循“自然法则”被动式适应的演进模式,人类社会的演进表现出对发展规律的思考,并通过自身实践对演进方向进行能动性的智慧调整。因此,我们可将城市演进理解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基于不同阶段社会和经济水平对城市空间的理性自省和方向识别,从而驱动城市同步演进的过程。
城市每一步发展都会产生新的问题,城市演进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集体智慧的理性克服“城市病”。
回望
回顾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各种城市理论是城市演进的思想源泉。
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是在工业革命推进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出现用地紧张、污染严重和贫富差距等问题的背景下,以社会改良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希望通过建设田园城市的办法来解决土地私有制和城市急剧膨胀的问题,建立一种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城市。
1943年,沙里宁为缓解城市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应该“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有机疏散理论对其后的新城建设、旧城改建等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因过度疏散带来了能源消耗、中心城衰退等新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为应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导致的自然生态收缩和退化,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提出了“花园城市”设想,不仅通过植物绿化美化城市,还注重生态自然的保护并使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化和系统化。
上世纪70年代,伴随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受益于绿色经济和绿色技术发展,“生态城市”概念应运而生。生态城市涵盖了自然、社会、技术、物质、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强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思想演化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将中国的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建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21世纪初,为应对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低碳城市”概念出笼,它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耗,致力于减少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筑等领域的碳排放量,提高碳汇。“低碳城市”的推行为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优化转变提供契机,也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转机。
可以看出,现代城市发展理论与建设实践都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下的人类整体理性再反视、再反思、再创造的产物,体现了各个时代人们对城市建设理想的追求。
展望
较之于工业文明时期,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发展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变。城市发展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由机械组织转变为有机融合,由物质追求转变为品质提升。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不再是简单的功能组织与效率追求,而是进一步关注如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不再是快速扩张的机器,而是人与社会和自然融合发展的生命共同体。城市应该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这个人民向往的家园里,美好的生活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居住的“硬需求”,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等精神方面的“软需求”。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视察时提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理解公园城市不仅要立足于生态文明新时代进行思考,也要全面梳理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发展思想,以及2019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等相关城市发展战略要求。
由是观之,公园城市是未来城市演进的战略性思考,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观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揭示并回答了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城市发展在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时,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以及城市如何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
公园城市作为城市演进的高级形态,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共进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
较之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和山水城市等城市理念,公园城市相承于园、着眼在人、落实在城、更显于“公”。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是英国利物浦的伯肯海德公园,城市公园的出现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代表着城市告别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进入了城市的公共性时期。当然城市的公共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园的概念上,这种公共属性将更多地表现在城市为市民提供更丰富且高品质的城市公共产品,比如公共广场、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诸多方面。“公”的属性,是公园城市最为深刻的本质特征,也是对当下社会问题与人民期待的有力回应。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锦绣天府、理想家园”的美好期许。如今成都又被赋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历史使命,这不仅是成都的城市发展和精进,也是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城市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的先导和示范,更是在现代城市迭代演进中凝聚全球经验和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匡晓明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