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0月15日电 题:脱贫的“亮”度——从电力指数曲线看河北阜平之变
新华社记者
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河北省阜平县两条电力指数曲线引人注意:
2015年至2019年,全县年用电量从1.93亿千瓦时增长到3.87亿千瓦时,五年翻了一番;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月用电量在前4个月呈下降趋势,但从5月开始企稳回升,9月单月恢复到0.32亿千瓦时。
阜平地处太行深山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4%。今年2月,阜平县整体脱贫摘帽。
电力指数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阜平经济增长动力的源头在哪里?近日,记者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去寻找其中的答案。
场景一:骆驼湾村民宿
昔日再现:坑洼狭窄的黄土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家里最常用的电器是灯泡。长年累月上山背柴火,冬天一家人守着炭火盆取暖,守着大山熬日子。这些,是刻在骆驼湾村民唐宗秀脑子里的记忆。
当下变化:骆驼湾作为乡村旅游示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今年以来接待40万名游客,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享受田园风光。夜晚的小吃一条街灯火璀璨,人头攒动。
见到游客,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唐宗秀一点都不怯场,侃侃而谈。她和老伴在村里做保洁、搞绿化,俩人每月收入4000多元。她从未想过,这辈子能住上空气源热泵取暖的新房,冰箱、电视、洗衣机、电磁炉、电动车等一应俱全。
记者手记:曾经,贫穷像山里人无法打破的魔咒。如今,小山村一片沸腾,年轻人纷纷返乡。阜平的绿水青山变成了“聚宝盆”,全县去年旅游综合收入近4亿元,带动8700多人致富。山门打开了,乡亲们视野越来越宽。
场景二:平阳新区扶贫车间
昔日再现:廖玉兰过去居住的黄岸村地势陡峭,出行不便。每年入冬,她们家都要囤下柴火,准备烧炕取暖做饭。她之前在外地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嫁到这个村15年几乎没出过村。
当下变化:廖玉兰和乡亲们去年住到平阳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生活条件好了,家庭和工作两不误。新家500米内就有小学和初中,接送孩子再也不用来回折腾了。在安置区附近的手工业扶贫车间内,她和其他60名工人熟练操作着电动缝纫机。时隔多年,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的她“重新上岗”后,每月收入近2000元。
记者手记:下山容易就业难。阜平县建设了37个集中安置区,5万多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全部由“照明电”升级为“动力电”,配套建设扶贫车间,让农民就近打工就业,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
场景三:硒鸽养殖基地
昔日再现:土里刨食望天收,曾是不少农民的宿命。2018年前,白富慧在草场口村照看着3个孩子和体弱多病的老人,全家收入就靠丈夫外出打零工。村子附近成片的河滩空地上,只有野草在生长。
当下变化:“咕咕、咕咕……”在空地上建起的硒鸽养殖基地传来阵阵鸽叫声。鸽棚里,喂料、喂水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一个鸽棚养殖2400对鸽子,白富慧和丈夫每个人打理着一个。
“鸽子得成双成对养,一对鸽子8至10天下一次蛋。”白富慧说起来滔滔不绝,“我和丈夫每个月合起来能挣14000多元,大伙都叫我‘白富美’啦!”
记者手记:得益于北京对口帮扶,这个全国最大的硒鸽养殖基地已成为阜平扶贫产业“无中生有”的典范。项目流转土地2300多亩,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上千万只富硒乳鸽。产业选择要精准,更要有“科技含量”,“新农业”大有可为。
场景四:平房村蘑菇大棚
昔日再现:贫困户赵立伟是前些年村里第一批菇农,本来指望种香菇翻身,没想到差点“贫上加贫”。因为种植技术不过关,不少农户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曾经弃种,让蘑菇大棚“晒起了太阳”。
当下变化:赵立伟承包的三个大棚里,香菇长势良好。据介绍,每个棚可收入三四万元,他早就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原来,村里与龙头公司合作推行二代大棚,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并负责销售。赵立伟说,现在的大棚配有风机、水帘,夏天天热时能降温;还有自动卷闸机,能根据光线变化调整大棚内光照。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阜平县菇农的种植、销售基本没受影响。
记者手记:在没有食用菌种植历史的阜平,培育起一个种植面积达2.1万亩、覆盖140个行政村的支柱产业实属不易。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看到了阜平人敢闯敢干、让黄土生金的决心。(记者张涛、齐雷杰、白明山、刘桃熊)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