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社区里听老人言:为何对智能手机“敬而远之”?
2020-10-26 08:21:3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日新月异。看病就医、网络购物、水电缴费、银行理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往往靠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搞定。

  然而,由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46.3%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36.4%的中老年人偶尔用,只有17.4%的中老年人经常用。

  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一部分老年人却离数字生活越来越远。我国2亿多老年人口中,相当一部分并不适应电子支付在内的新技术。一群被边缘、被忽视的“银发族”遭遇数字鸿沟。

  在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同时,我们更要追问,打通老年数字鸿沟的梗阻在哪里?

  近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北京部分社区,倾听老年人的烦恼和心声。

  屏幕字小看不清

  10月18日星期天,家住河北省固安县的刘典声,早晨六点多就往北京南郊的大兴区赶。他大清早出门,只为了去银行取钱。

  今年66岁的刘典声,原先住在北京市丰台区。儿子结婚时,房子让给儿子作婚房,自己和老伴在毗邻大兴的固安买了一套房。

  前两天,刘典声在北京银行的一笔定期存款到期。考虑到固安没有北京银行网点,以后存取不方便,他决定把钱取出来,换一家银行存。

  35公里外的大兴支行,是离固安最近的北京银行营业网点。周末早晨的大广高速上,没有京冀两地通勤的上班族,943路公交车一路飞驰。8点半不到,刘典声就到了大兴支行门口。

  发现前面只排了一个人,刘典声非常满意,一大早的辛苦没白费。美中不足的是,出门时没添件大衣,风吹着有点冷。

  为取钱大老远跑一趟,刘典声也无可奈何。他知道现在能通过手机银行直接转账,但却没想给自己手机装一个。

  “手机上的各种小玩意儿,看上去密密麻麻,眼花缭乱,找不到应该按那儿。上面字也小,根本看不清。儿子让我别用了,万一看错小数点就真麻烦了。你看我这上面的字小不小。”说着,刘典声掏出自己的手机,当着记者打开一条短信通知。明明是特大号字体,此刻在记者眼中,竟也变得小了起来。

  “你们记者应该呼吁呼吁,让银行多开几个窗口。”刘典声此话一出口,队伍前后的几位老人纷纷附和。

  然而,银行线下网点正在大幅瘦身。据媒体报道,近两年,商业银行机构退出列表中,有6366家商业银行网点关闭。截至10月16日,今年已有超2000家商业银行网点退出。

  如今最怕验证码

  在61岁的徐志寅眼中,银行排队算不得什么。

  “只要愿意等,到银行总能把事办了。就算不会用机器,旁边还有工作人员帮忙操作。真正不方便的是打车。不会用手机,现在连车都叫不到。”他对记者说。

  徐志寅和老伴来北京3年了。自从两年前女儿生了孩子,他们的生活就围着外孙转。只有周末,女儿女婿照顾小孩,老两口才“下班”,有两天自由活动时间。

  徐志寅向记者回忆起他的“惨痛”经历:“我有个老同学,家住红领巾公园附近。有次去他那儿吃饭,想打车回望京。结果,根本打不到。”

  当时,徐志寅在路边伸手招车,亮着“空车”标志的出租车,一辆辆呼啸而过。好不容易有一辆到跟前停下来,司机摆摆手,原来已经被预约了。

  徐志寅知道现在有很多打车的软件,最有名的是“嘀嘀”,但他从未独立成功使用。

  不是不想用。女儿给他演示过,怎么定位、怎么叫车,还帮他绑定了银行卡。但一到自己用的时候,老是手忙脚乱记不住。

  对智能手机,徐志寅并非一窍不通。平时他买菜就用微信扫码支付,还能在家庭群里抢个红包。但他觉得,微信扫码操作相对简单,打开只需要扫一扫。“别的软件,不像微信用得那么频繁。事到临头用一次,就容易忘。”他说。

  徐志寅最怕输入验证码,这是他对很多手机软件“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

  “来短信那种验证码,需要复制。我们老年人本来手脚就慢。几十秒的时间,人特别紧张,容易出错。”徐志寅说。

  应用登录页面上的验证码就更难了。数字和英文字母组合在一起,歪歪扭扭。徐志寅只能连蒙带猜,但他手写输入本来就慢,一不小心碰到验证码,码又变了,只得从头再来。

  “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明明写对了,但就显示验证码错误。换一个码,还是错误,怎么都登录不进去。干脆不碰了。这些东西只有年轻人玩得转。”徐志寅说。

  担心网上骗子多

  10月19日上午,住在蒲黄榆的莫阿姨像往常一样,到方庄市场买菜。几个摊位逛下来,她买了四节藕、一把菠菜、三个番茄,总共35.5元。莫阿姨从荷包里掏出几张纸币付了钱。

  “现在用现金的人很少了。来买菜的老年人里面大概有个三分之一。现在我出摊前,很少换零钱了。”市场内一位卖菜的摊主说。

  67岁的莫阿姨坚持用现金,原因很简单:“本来就没几个钱,拿在自己手上放心。”

  儿子给她买的智能手机,平常也就打个电话。莫阿姨觉得,智能手机用起来太麻烦,网上骗子又多,自己根本没办法分辨。

  “我没被骗过,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没有,但电视里这样的事情不少。万一呢?你们年轻人,什么都喜欢绑在手机上,太危险了。”莫阿姨说。

  儿子曾主动提出教她使用微信和淘宝,但看儿子操作了几遍,她觉得太麻烦。

  “一会儿弹出来一个东西,一会儿弹出来一个东西,一不小心就是广告,连忙要退出来。多搞两次,我血压都高了。”莫阿姨说。

  不过,莫阿姨也知道周围人的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医院挂号要预约了,水电气的费用都能在手机上缴了,越来越多的店铺关门转型线上。

  “现在我要做点什么,全靠我儿子。水电气费也是他帮忙缴。可说实话,还是有很多不方便。我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像去医院,我不能老叫他请假陪我。我愿意,他的单位还不同意呢。”莫阿姨说。

  “希望不要什么都一下子换到网上。”莫阿姨最后对记者道,“我们这代人书读得不多,文化低一些,一下子学会上网不太现实。”

  不给信息不让用

  与被数字鸿沟困住的同龄人不一样,65岁的张力退休前,曾是一名电气自动化工程师,操作智能手机的各种应用,完全没难度。

  但他的手机界面上,除了微信、支付宝等寥寥几个应用,非常干净。

  平时张力不网购、不叫外卖、不刷手机新闻、不看手机视频,似乎刻意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

  “现在什么都搬到手机上面了。去医院、买火车票、缴电费,包括炒股,有时候不用还真不行,但我奉行能简即简的原则。”张力说。

  张力并非拒绝现代生活。“孩子成家立业了,没和我们住一起。平时我和老伴的生活比较简单。”

  其实,过去张力也尝试过一些手机软件,家里的电视机,还是前几年他和儿子一起在网上买的。

  但现在这名退休工程师非常在意的是,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

  他对记者道:“手机应用动辄要授权,要允许,商家就盯着用户的手机信息,要浏览你相册、短信通话记录,要随时对你进行定位,如果有一项不同意,就不让你用软件。”

  “现在针对性营销又太厉害,稍微泄露一点个人信息,各种电话就上门了,无孔不入。我们对这方面的保护,做得还不够好。你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卖给谁了。所以,我能不用就不用。”

  最让张力郁闷的,是经常接到敬老院的营销电话。“有时候一天还不止接一个,向你介绍他们那儿多好多好,恨不得你明天就搬进去。我自己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敬老院?干脆把用得少的应用全删了。”张力说。(记者 李坤晟 应受访者要求,张力为化名)

【纠错】 责任编辑: 薛涛
加载更多
天山脚下稻花香
天山脚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665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