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夯实“不想捕”基础 营造“不能捕”氛围——湖北武汉全力做好长江禁捕退捕“后半篇文章”
2020-10-29 10:21:5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新华社武汉10月29日电 题:夯实“不想捕”基础 营造“不能捕”氛围——湖北武汉全力做好长江禁捕退捕“后半篇文章”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几场雨过后,武汉秋意渐浓。江夏区金口街长江边的一处码头,58岁的王明武再次登船,昔日“捕鱼人”已成为“护渔员”。

(图表·漫画)[长江渔民上岸]“转业”

  “渔船、网具、船证都已经收了,共补偿了11.7万元。每月有几百块退捕生活补贴,当护渔员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工资。”王明武曾是武汉江夏区金口街花园社区八一渔业大队地地道道的渔民,15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在长江上捕鱼。如今,响应国家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他告别了赖以生存的打鱼活计。

  “肯定是舍不得,但更不愿意看到江里的鱼数量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水质越来越差。”王明武心里清楚,打鱼只是为了“小家”,护渔则是为了“大家”。“每次到了熟悉的水域,以前想的是怎么捕鱼,现在得想想如何保护江鱼。”

  武汉市禁捕范围包括150.5公里的长江干流、72公里的汉江干流和总面积330.25平方公里的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全市锁定并上报退捕渔船620艘、退捕渔民1151人。”武汉市禁捕办副主任王文高介绍,目前,620艘退捕渔船已拆解583艘、集中封存20艘、另作他用17艘,退捕渔船分类处置率达到100%。

  渔民喜水,少了“吃饭的家伙”,让渔民舍水上岸,不是件容易事。为此,武汉市积极推动转产转业安置,让退捕渔民上岸能转型;设立公益性岗位,让退捕渔民家门口有活干;以社保政策兜底,让退捕渔民生计有保障。一项项创业就业扶持政策、一次次职业技能培训、一场场渔民专场招聘会……截至10月20日,1151名建档立卡退捕渔民中,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及就业意愿的已有521人走上新岗位;符合参保条件的1149人已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

  梁子湖渔民罗红军2018年上岸后,夫妻俩用积蓄和退捕奖补资金,把位于湖边的老屋改造装修了一番,开起了农家乐。今年“十一”黄金周,前来用餐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年下来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和之前捕鱼收入基本持平。淡季我们还可以参加村里组织的技能提升班,提升厨艺和经营水平。”罗红军说。

  “持证渔船渔民退出‘江湖’,少了百舸争流,但要让江清湖静,还得严打非法捕捞。”在王文高看来,长江禁渔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战。“我们充分发挥退捕渔民的优势,组织他们加入护渔队,开展日常巡查监管工作,目前全市已聘请64名退捕渔民担任‘护渔员’。”

  统筹“人防”“技防”“物防”,善用“执法监管+群防群治”,在武汉,正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长江禁渔”。

  “我们发现有人违规捕鱼,都会劝阻。如果劝阻不听,就联系渔政执法人员来处理。”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张建民说,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督察总队与长江救援志愿队签订了长江禁捕护渔合作协议。眼下,救援志愿队共有40个支队、1871名队员在长江、汉江边20个值守点进行值守,力求确保禁捕无死角。

  “武汉此前已有多年未见江豚,但今年8月以来武汉江段多次发现江豚活动痕迹。”王文高说,下一步,政府部门还将联合科研、公益单位启动“江豚回归江城”工作,共同开展武汉江段水生生物和水生态调查,动员更多群众参与进来,进一步夯实“不想捕”的基础,营造“不能捕”的氛围,一起为长江生态保护助力。

【纠错】 责任编辑: 焦鹏
加载更多
天山脚下稻花香
天山脚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67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