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肩负起工程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
2020-11-13 09:47:28 来源: 学习时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为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新发展阶段开创中国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坚决扛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和使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挑重担、建功立业。

  准确把握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为推进“十四五”时期科技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专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勉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新时期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作出了重大论断,全面、系统、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四个需要”和“四个面向”,是“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四个需要”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科技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随着近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历史表明,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哪个国家和民族能够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发展先机,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四个面向”明确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努力方向。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根据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我国科技创新才能行稳致远、行之有效。“四个面向”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指引了科技创新向纵深推进的战略方向,聚焦了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结合、体现了科技和经济的结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求我们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敏锐抓住科技竞争先机,积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面向经济主战场”要求我们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求我们立足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支撑作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用科技创新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砥砺奋进,推动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中国工程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加强发挥院士群体创新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工程科技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强化战略咨询对国家重大决策的支撑作用。完善中国工程院国家高端智库“顶天立地”的格局,坚持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发挥院士群体的智力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工程科技领域重大关键性问题、国内外紧急突发事件和社会焦点问题,为促进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建言献策,为推进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着眼于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对接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科技项目实施需求,以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为主攻方向,重点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积极拓展评估评价职能,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意见和建议,为国家、行业、产业科学决策提供专业智力支撑,大力推进战略咨询成果应用和落地,推动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统筹科技力量。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工程科技创新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院士创新引领作用,号召和动员院士立足本职工作,瞄准工程科技前沿,勇攀科技高峰,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组织和支持院士利用多学科优势对重要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大力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工程化产业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对地方和企业创新的智力支持与科技服务,助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强化国际科技合作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工程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全球伙伴关系,不断推动和深化双边、多边机制性合作,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地加强与世界各国间的科技交流合作与协同创新,瞄准国内外科技创新优势领域,重点推动与国外工程科技机构和智库的精准交流合作,携手各国专家共同探讨应对未来发展、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人类共同挑战,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治理,提高我国工程科技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让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引领未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守正扬清,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追求科学真理、致力科学报国是中国工程院的光荣传统,以钱学森、朱光亚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工程院院士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开创新中国工程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抗疫中,中国工程院组织动员广大院士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以钟南山、张伯礼、陈薇院士为代表的一批院士义无反顾挺身而出,“逆行”冲锋奋战,投入武汉疫情防控主战场开展科学救治和研发,感召和带动了一批科技工作者奔赴武汉,彰显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胸怀科技报国富民之志,知重负重、攻坚克难,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坚定走好脚下的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心系党和国家,在国家和人民最 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坚守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善养浩然正气。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秉持科学思维、坚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潜心研究、孜孜求索,倡导学术民主,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严格自律,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加强科学道德自律,严守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规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守正扬清、崇德向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

  肩负起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责任,注重提携后学。关心、爱护青年人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优秀科技人才,言传身教、甘为人梯,慧眼识才、奖掖后学,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努力推动培养造就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领国家数以千万计的工程科技人员健康成长,让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薪火相传。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李晓红)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倩
肩负起工程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9112673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