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题:面对多地散发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策”屡战屡胜的背后
新华社记者陈芳、王琳琳
近期,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5500万,一些国家从“带疫解封”又再次“封城”“封国”。
继武汉战疫后,黑龙江哈尔滨、吉林舒兰、北京新发地、新疆乌鲁木齐、辽宁大连、山东青岛、新疆喀什、上海、安徽、天津接续暴发零星散发疫情甚至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
凌晨时分,在北京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两位检验人员在核对样本信息(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每当“火苗”燃起,全球高度关注,零星“疫”火,去向何方?
在一场场与病毒的“遭遇战”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容应对疫情,彰显出战疫“中国策”的务实管用。
“全员核酸检测”争取最宝贵的时间窗口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难对付的病毒之一。
散发疫情,开始只是“火苗”,稍有松懈,后果难以预料。
“全员核酸检测”——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大门。
在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展览馆南侧的露天广场核酸检测采样点,医护人员为前来做检测的人员进行采样(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这是6月23日在北京大兴区体育中心拍摄的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6月11日,北京市新增1例本地确诊病例,连续50多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的纪录被打破,看不见、摸不着的新冠病毒,又开始让人们感到恐惧。
想在超21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寻找疫情传播的蛛丝马迹,“全员核酸检测”,是与病毒赛跑的“第一关”。
20多天!北京核酸检测采样人数超1100万。检测机构从75家增至194家,高峰时设置485个采样场所,3424个采样点位,日最高采样量达121.2万人,应检尽检、愿检尽检……
学生在青岛大学体育场检测点排队等待核酸检测采样(10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120小时!青岛市抓住此次疫情处置“黄金窗口期”,10月11日发现疫情当晚,果断启动全员核酸检测。接近10月17日零时,10899145个核酸样本检测均出结果,无症状感染者“一网收尽”,确定社区感染风险不存在……
事非经过不知难。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动辄千万量级核酸检测需求,并非易事。
“CT已经明确双肺感染,但还要等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才能收治。等核酸结果的纸质版,又要2天。就算确了诊,床又住不上,急死了。”疫情初期,家住武汉市武昌区的刘社明的女儿备感煎熬。
早诊断,才能早治疗。像刘社明这样因核酸检测慢导致诊断难、收治难的患者不在少数。
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江山南路社区采样点的工作人员将采集的样本送往检测实验室(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抓住核酸检测这个重点环节,中央指导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家卫健委密集召开数次会议专题研究,重点解决核酸检测机构、检测对象、检测经费三个关键问题,提高检测能力,优化检测流程。
从起初“一盒难求”,到产能恢复日检万份,“核酸检测试剂盒”几乎成为“中国速度”的新名片。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一小学操场检测点,工作人员对一个小朋友进行核酸检测(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武汉阻击战”我国创新性地首次使用全员核酸检测、1:5核酸混检。
——北京新发地疫情,1:5混检成倍提高检测效率,让短期内完成一个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核酸检测全覆盖成为可能。
——青岛疫情,继大连疫情后继续使用1:10核酸混检技术,重点人群单检、扩大密接人群1:5混检。
面对瞬间暴涨的核酸检测需求,所有具备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火速开动。
舒兰抗疫,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武桂珍带领国家P3实验室人员,六班轮转、24小时满负荷,单日最高检测量超过3800人份,几乎是平时工作量的5倍。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医护人员为居民采集咽拭子(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新疆抗疫,喀什地区紧急抽调2500多名专业人员组建检测团队支援疏附县,对全县24.5万应检测人员进行核酸检测。4天完成474.65万应检测人员的检测任务。
“一城有疫,八方支援”,全国各地有条件的一起上!一间间临时实验室在有能力的医院紧急搭建,第三方市场检测力量加入战斗……核酸检测能力从每天300人份增至3.5万人份,反馈时间从6天缩短到3至6小时,做到“应检尽检、日清日结”。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说:“近期几起散发性疫情处置,从根本上扭转形势,就是在核酸检测上有大突破,为打赢‘歼灭战’争取到最为宝贵的时间窗口。”
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海融安居里小区,来自重庆的志愿者消杀队队员使用全自动脉冲动力水雾机进行消杀(4月26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切断“行动的传染源”
切断“行动的传染源”,迅速把确诊轻症病人收治起来,是治本之策。
一场不断升级的“应收尽收”总攻战,在一次次疫情暴发之初果断打响。数万名社区工作者夜以继日守护人民家园,确保不漏一户一人。
“总结前期抗疫经验,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只隔离密切接触者不够,还有‘缺环’。黑龙江绥芬河和吉林舒兰的抗疫实践证明,密接的密接一样要隔离。”中国疾控中心负责人说。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市场铁路以南区域复市对外开放营业,商户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卸下将要售卖的水果(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北京新发地的处置经验发现,隔离基本可以按照确诊病例1:100的比例划定隔离人员规模。即,有1名确诊病例,就需要准备100个房间,而不是100张床位。
征用调用一批隔离点、改扩建一批定点医院……一批经过专家调查、论证的建议被迅速拍板,转化为具体行动。一系列超常规、最严格的社会防控措施,彰显着巨大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
散发“疫区”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布局,为快速结束战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安置房C地块项目建筑工地的一处临时核酸检测采样点,工作人员(左)在进行消毒作业(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在吉林省舒兰市弘林家园防疫卡点,青年志愿者为居民测温登记(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切小切细防控单元,按街道、社区,甚至小区、楼宇,精准划定管控区域。在街头,在巷口,在楼宇,志愿者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日夜守护……连续多起疫情“歼灭战”均以“精准管控”为原则划小“隔离圈”,确保社会正常运转。
“以人民智慧对抗巨灾,以人民伟力诠释中国力量。”马晓伟说,我们创造性运用传染病防控的经典原则,把党的群众路线运用于防控实践,成功构筑起专群结合、防治结合的严密防线。
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创造救治奇迹
10月12日深夜,青岛市12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已有重型3例、危重型1例,形势紧迫,生命危在旦夕。
10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立即增派3名国家级重症专家奔赴现场指导救治,每个重症患者配备1个由国家级专家牵头的救治专家组,调拨康复者恢复期血浆9000ml,最大程度保障救治效果。
学生在青岛大学体育场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采样(10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救治生命,是全国抗疫的另一个主战场。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之举。
从武汉到青岛,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杜斌几乎参加了历次与病毒正面交锋的“歼灭战”。回忆起当时情形,他眼含热泪:“我们不能放弃,只有一个个坚持下去,救治水平才能上去。”
在治疗用药方面,我国坚持重症病例及早使用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多用成熟的药,不用实验性质、有争议的药。在预防、治疗、康复各阶段广泛应用中医药,古老的中医药为抗击疫情屡立战功。
北京站工作人员在候车大厅进行消杀作业(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调集最能战斗的力量、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一条条救治通道被打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死亡线上被拽回。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4月16日以来,我国在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无一例死亡。
“科技之盾”筑起坚强堡垒
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隔离、救治的同时,查清疫情的感染源和感染路径,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
青岛疫情中,山东省协同国家有关部门及专家组,调集30余名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和近800名警力,72小时连续作战,调集分析不同场景1万多个小时的视频资料……疫情传播链和证据链越来越完整,“案情”水落石出。
医护人员在大连市人民路小学核酸检测采样点为市民采集咽拭子(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中国疾控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借助病毒基因测序等技术,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还是要靠科技。
为建立起更加强大的“人群免疫屏障”,抗疫初期,我国就紧急启动了科研应急攻关项目,开展药物临床实验,协调多条技术路线同步推进疫苗研发。而今,我国已有5支疫苗在多国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越过拐点,而疫情全球大流行仍处在上升期。我国疫情防控将持续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双重压力。截至20日上午,天津东疆港区瞰海轩小区已发现5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相关区域按照风险等级正进行严格管理。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强化底线思维,紧紧依靠人民,做好科学预判,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彻底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