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芦摇,青蟹畅游,稻米颗粒归仓,游客络绎不绝。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曾经“垃圾围村、臭水满塘”,近年来保水护绿、厚植鲜亮底色、发展特色产业;转型谋变、做强红色气质、刷新发展模式,走出了绿色产业与红色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三河环抱,田连阡陌。
金秋时节,第六埠村千亩稻田再获丰收。晶莹饱满的稻米,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颗粒归仓。三三两两的村民,田头小憩,眉眼里都是笑意。不远处的池塘上,残荷、芦苇、野鸭,相映成趣。巴掌大的青蟹,时而从根茎下探出头、冒个泡,忽又没入水里,肥硕但不失敏捷。
稻田溪水边,一支身着灰蓝色红军服装的队伍,斗志昂扬,精神饱满,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齐刷刷”穿行而过,精气神儿十足。
一面是以绿为媒的美丽乡村小调,一面是激昂的红色主题进行曲。这个曾经“十年九涝”、栽过跟头的困难村,在小康路上自信地弹响“红绿变奏曲”,指尖轻盈、弹奏有力。
“绿水青田,这条路咱们走对了”
天津市区西南20多公里远,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村党委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郝庆水无论再忙,都会隔三岔五绕着稻田转上一转,捏捏稻秆、捡捡稻米、嗅嗅稻香,自豪之余,盘算着村子“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三河交汇,穿村而过。“白鹭飞飞点碧塘,雨荷风卷绿罗裳”。在第六埠村人心中,三河汇景是村子最美的风光,寄托着最深、最浓的乡情、乡愁。
“绿水青田,是村里最大的财富。以绿为底,勾描美丽‘钱景’,这条路咱们走对了!”郝庆水肯定地说。
然而谁又知道,过去的第六埠村为赚快钱,铺摊子、上项目,办起一批纺织厂、印染厂、塑料厂、橡胶厂,产能落后污染严重。到2000年左右,大部分厂子被关停。而村子已是“重伤”,“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就是当时的写照。
“从村里过都得捂着鼻子!”乡亲们一肚子苦水:钱没挣到,还赔了环境。很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无奈告别村子,到别处打工谋生。
痛定思痛,第六埠村决定洗心革面、换个活法。打2015年起,对全村所有沟渠实施清淤,又借市里推行“河长制”之机,硬起手腕保水护绿。经过整治,人们记忆里的清澈河水又流回村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生态如何变成好经济?郝庆水和村两委班子反复商议,决定把河边的千亩荒地流转、清整出来,种水稻、养螃蟹,发展特色产业,鼓起村民“钱袋子”。
原本在荒地里种着玉米的村民岳训成脸上写满疑惑,“一来水就把地淹了,种水稻折腾半天,还要费心养螃蟹,能成?”
“只要方向对头、功夫到家,能成!”辛口镇党委书记任秀元斩钉截铁。
第六埠村人因地制宜,筑堤挖河、深耕整理、播种青饲、套养青蟹……经过一系列改造,干部带头试验,往昔水淹地化身蟹稻田。郝庆水回忆,那段日子,干部群众“泡”在荒地里,“很多人晒成了‘黑煤球’”。
2017年夏,试种的180亩蟹田稻告捷。连续4年,村民们尝到丰收的甜蜜。2019年水稻亩产600公斤、产蟹4000余公斤,给村里带来200多万元进账。今年前10个月,上述两项收入就已达到150多万元。
岳训成蹲在田埂旁,瞅着河沟里有稻田蟹快速横行而过,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还真能成!”
稻蟹混养风生水起,郝庆水马不停蹄,又带领乡亲们种绿色蔬菜、搞产销直挂,把“菜园子”搬到市民家门口。还发展城里人“小菜园”,让绿色蔬菜融入千家万户。
在村民王兴发的大棚里,一畦畦黄瓜、豆角等蔬菜青翠欲滴。“别看大棚是我的,可种出来的无公害蔬菜都是城里人租的。”人家租地他来种,比别人进城打工挣得还多。类似这样的大棚,村里有上百个。
绿水逶迤,草木丰茂,林、田、堤、岛美不胜收,离市区又近,很适合搞旅游。第六埠村人更进一步,规划打造稻田景区,推进竹筏船观光、钓鱼钓蟹、稻田插秧、传统丝网捕鱼、六埠雪乡等项目。这个美丽乡村迅速走红,人气越来越旺。
让长征精神在村里落地生根
阔步小康路,第六埠村不甘于取得的成绩。2019年4月,到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归来的村两委班子,望着眼前的绿水青田,迫切希望坚定信念、重装出发,走好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便琢磨起将长征精神在村里落地生根的红色文章。
观看影片资料,钻研书籍史料,请教专家学者……依托古河道、稻田、柳林、渠塘等天然景色,村里在保护生态、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借形就势、就地取材,设计建设了全程4公里的“红军长征路”。与多方携手,共同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出发!”只听第六埠村党委副书记倪国志一声令下,“红军团”穿好红军服、戴上红军帽,手枪、大刀在手,伴随着气势磅礴的军歌,雄赳赳、气昂昂,整齐有序地“行军”在乡间小路上,千亩稻田尽收眼底。
沿途越沟壕、穿丛林、踏浮桥、爬“雪山”……游客亲身体验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等长征路上历经的10个标志性场景,最终实现三军大会师,大家兴奋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一趟“闯关”下来,三四个小时,严肃中不乏趣味。游客在领略乡村风光的同时,更能重温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整条线路高潮迭起,搭配枪声、炮声等声效,体验真切、深刻,如同回到那段峥嵘岁月。这次‘长征之旅’激励大家坚守初心使命,战胜风险挑战,奋力走好新长征路。”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宝钟激动地说。
从去年6月投入使用,仅半年时间,来自天津及周边省市企事业单位的300多个团队、超过2.6万人次来此开展教育活动,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0余万元。即便是在疫情期间,第六埠村也没撂闲。一边做好防控工作,一边升级改造项目,增种莲藕、沟边绿化。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重走长征路”在今年5月1日重新开放。“七一”以来,参与人数超过1.3万人次,经营收入接近165万元。
一“红”一“绿”,小康生活有滋有味
村民王会焕和老姐妹们扮演的是“红军团”里互动的群众,“旅游大巴车开进村,我们也恢复了唱唱跳跳的生活,不用闲在家里了,每天还有收入,大家伙儿都倍儿开心。”“重走长征路”项目直接或间接解决村民就业100多人。通过几年的努力,村民人均收入由2017年约2万元提高至2020年近2.5万元。
如今的第六埠村,绿水青田扮靓了村庄、兴旺了产业;重走“长征路”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发展动能。这一“红”一“绿”之间,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就业不愁,腰包鼓起来了。村居环境大为改观,家门口的小康生活有滋有味,“红绿变奏曲”悠扬远播。
去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新一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六埠村榜上有名,今年又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记者王明浩、毛振华、宋瑞)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