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寻找“夏”——聚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2020-11-25 21:55:3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寻找“夏”——聚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静

  图为河南叶县余庄遗址标号为M10的墓葬出土的随葬陶器。该组陶器摆放有序、器类成组,呈现出鲜明的礼制色彩(11月3日摄)。新华社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闪耀在后世各种记载中。它确实存在,却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里?它为何能在中原崛起?它的文化历经怎样的起承转合?

  一切有待考古工作提供实证。

  25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南二里头遗址、时庄遗址、余庄遗址、黄山遗址和安徽禹会村遗址5项重要考古发现。这5项发现都与夏文化和中原文明形成发展相关。

  对于整个中国考古界而言,“夏”是一个悠远而宏大的课题。自1959年史学家徐旭生以明确寻找“夏墟”为目的的豫西田野考古调查为标志,学术界开展夏代考古工作已经60余年。

  国家文物局今年启动了“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2024),正是为了给全面复原和构建夏王朝的诞生背景、社会历史、文明成就、政治结构、国家体系等提供科学支撑,为解决夏文化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乃至中国古代文化多元一体化总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准确清晰的答案。

  在25日的工作会上,考古工作者们展示了自己近年来寻找“夏”的足迹——

  图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都城遗址中心区多网格式布局示意图。新华社发(二里头考古工作队供图)

  二里头遗址中心区“九宫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面貌更加清晰,新发现的道路和墙垣将二里头遗址划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多个网格内均曾发现不同等级的建筑基址和墓葬,显示出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结构布局。

  河南淮阳时庄遗址的分布图。新华社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庄遗址考古队供图)

  时庄遗址则发现了一处粮仓仓城,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早期。城址中心发现一座连间房屋,房屋周围散布28座仓储建筑遗迹,堆积中检测出粟、黍类作物的颖壳,推测应为粮仓。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仓城。

  图为河南叶县余庄遗址标号为T0405的探方出土的陶器,该组陶器摆放有序,呈现出鲜明的礼制色彩(11月3日摄)。新华社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余庄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龙山时期聚落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发现墓葬、房址、窖穴等各类遗迹50余处,其中龙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内已发现的随葬器物数量最丰富、等级规格最高、礼制色彩最明确的龙山文化墓葬。

  图为河南南阳黄山遗址部分发掘现场航拍图(2019年6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出土大量玉石器制作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遗物,均与玉石器制作密切相关,推测黄山遗址应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聚落遗址,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区域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禹会村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麓,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记载而得名。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并确认了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至4100年,整体规模超过18万平方米。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石质制玉工具——系列石锉(2019年1月8日摄)。新华社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5个遗址都是比较长期工作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是在不断突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点评说,我们所有的发现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丰富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历史、理解夏文化。

  星散在各处的遗址,埋藏着中华文明的秘密。寻找“夏”、探知文明的起源,对今天的我们意义何在?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代传下来、直到现在都有着内在继承关系的文化特征可称为文化基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雷兴山教授说,揭示这些文化基因,就能够知晓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新闻链接:

  河南南阳发现5000多年前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

  河南发现夏代“粮仓城邑”

  河南发现4000多年前具有鲜明礼制色彩的成组明器

  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中国最早的多网格式都城布局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邱丽芳
寻找“夏”——聚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678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