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2月2日电 题:痛并荣耀着——当“90后”爱上引力波
新华社记者孟含琪
“十三五”这5年,对“90后”科技工作者隋延林来说,是他对引力波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深深热爱的5年。
布满高科技设备的实验室里,屏幕上闪烁复杂的程序代码,科研人员不时记录数据……这是隋延林入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前,所想象的工作场景。
现实中,他和团队十几位成员挤在一间大办公室,桌上堆着各类设备,桌子下是装泡面和面包的纸箱。这次受访,隋延林从小山一般的书籍、文献后露出头,与记者打招呼。
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隋延林(中)和同事们探讨科研方案(11月25日摄)。新华社发(王帆 摄)
2015年,隋延林从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毕业,考入长春光机所进行硕博连读,研究方向是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目标识别技术。很快,他完成了人生一次重要抉择:加入光机所空间一部空间引力波探测团队。
2017年,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正式启动。2019年8月31日,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长春光机所空间一部空间引力波探测团队负责其中两个关键有效载荷的攻关任务。如今,项目已进入“太极计划”三步走的第二步。
攻关“太极一号”时,隋延林还没有加入团队。但这支“魔鬼团队”的“盛名”早已在研究所传遍:成员们忙到没时间吃饭,泡面成主食;随时准备出差,生物钟完全搞乱,不少人把行李箱放在办公室……
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隋延林(中)和同事们探讨科研方案(11月25日摄)。新华社发(王帆 摄)
2019年,这支团队招贤纳新,隋延林报名了。
在隋延林看来,引力波无处不在,充满神秘感。追逐引力波,成为他奋斗的方向。他所在团队攻关的“太极计划”两个关键有效载荷在卫星中至关重要,宛若大脑之于人类。他准备“大干一场”。
隋延林觉得,自己当时失之天真。加入团队后,他主要负责载荷的电子学设计部分,与学生时代所学迥异。他每天都在“恶补”,看了数百篇文献,不停地向同行专家请教。其后,正式开始进行电子学方案设计、论证仿真、硬件电路设计、协调软件开发等工作。
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隋延林调试相位计数字电路板(11月25日摄)。新华社发(王帆 摄)
隋延林这样解读他的工作——宇宙中存在无数的声音,类似于无数的歌曲,引力波这首歌微弱地藏在其中。利用常规电子学设计手段捕捉到这些歌曲时,采到的节奏都会有些偏差,时而快进、时而慢进。对于绝大多数常规歌曲来说,这种节奏的快慢不明显,不影响对它们的分辨。但引力波是很“矫情”的信号,必须研制出更精密的仪器尽可能消除快慢进的偏差,帮助科学家解读“歌曲”的奥秘。
他负责设计的电子设备精度是常规设备精度的数百倍,只能一点点去设计、测试。
最让他崩溃的环节是电路调试。引力波探测是崭新的科研工作,无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所选器件内部有偏差,板上电阻焊错,软件代码写错,上位机指令下错,都会导致测试出问题。“我也崩溃过,也想过放弃,但很快又接着干。”隋延林说。
“后悔是绝对不可能的。”隋延林说,能够做空间引力波项目的“打工者”,感到痛并荣耀着。
如今,隋延林与其他成员正针对“太极计划”第二步中的更高精度载荷进行攻关。“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瞄准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让他很振奋,更有荣耀感。他最大的梦想是,不久的将来,中国人研制的仪器可以传回引力波的声音。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