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黄河三角洲的鸟儿“话事人”
2020-12-07 19:14:1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新华社济南12月7日电  题:黄河三角洲的鸟儿“话事人”

  新华社记者吴书光

  眼下的黄河三角洲碧空如洗、寒风凛冽,虽已过了候鸟迁徙的高峰期,但行走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仍可见体型高挑的白色鸟儿直直立在电线杆顶上的鸟窝中,愈发显得卓尔不群。

  “那就是东方白鹳,如今已是保护区的留鸟了。”科研人员王安东指着远处的鸟儿说,东方白鹳是保护区的旗舰物种,今年在此成功繁殖115巢315只幼鸟。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最早只是迁徙途经山东东营,2003年开始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筑巢繁殖,至今累计繁殖达1954只。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

  保护区旗舰物种还有“湿地精灵”黑嘴鸥,它们对繁殖地要求苛刻,常常被视为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

  今年6月初,自然保护区完成黑嘴鸥繁殖期野外调查,监测到黑嘴鸥种群数量8676只参与繁殖。科研人员赵亚杰说,自1992年首次记录到黑嘴鸥后,这里的黑嘴鸥种群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黑嘴鸥重要繁殖地。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苟宏水看来,诸如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种群数量的增加,得益于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实施的湿地恢复工程,渐多的湿地成为优良的觅食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水鸟栖息、繁衍。

  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以来,这个自然保护区更是加快了保护与修复的步伐。

  据介绍,今年的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在保护区历史上实现了多项突破:加强生态补水,今年补水量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达1.43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漫滩式补水;实施总投资5.3亿元的9个湿地修复项目,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这些均对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起到很大作用。

  苟宏水非常看重生态补水的重要性:“生态补水相当于修复湿地‘神经’,不仅水来了,湿地得以恢复,随之而来的还有鱼类,只有生态好了才能留下鸟类。”

  记者在自然保护区一角看到,去年这里大片生长的互花米草已不见踪影,不仅水面重现,鸟儿也多了起来。苟宏水告诉记者:“今年保护区探索了互花米草治理,鸟类觅食、栖息的生境大幅增加。”

  “环境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呈现增多趋势,珍稀鸟类的种群数量逐年攀升。

  今年11月初,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了白鹈鹕。赵亚杰说,继去年丹顶鹤首次在保护区野外繁殖,今年有两个丹顶鹤家庭繁殖了3只幼鸟。“这几年还观察到了火烈鸟,且数量在增加,今年有4只。”她说。

  更可喜的是,自然保护区所在的东营市的生态也持续向好。湿地是东营的特色生态资源,当地多年来持续发力现代化湿地城市建设,全市各个角落分布着大量水面,清风湖、秋月湖、揽翠湖、悦来湖等点缀其间,2018年东营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鸟和谐共处的天堂。

  东营市观鸟协会副会长单凯说,以东方白鹳为例,其繁殖种群不仅在自然保护区内逐年增加,更是跨出自然保护区边界,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据东营市观鸟协会调查,2017年有36对东方白鹳在自然保护区以外筑巢繁殖,2019年繁殖种群达到57对,2020年东方白鹳已在城区周围筑巢繁殖。

  “不仅仅保护区观鸟有新发现,今年5月在市区也有新发现,有爱好者在明潭公园拍到了中华仙鹟。”也是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单凯告诉记者,东营有大批观鸟爱好者、鸟类保护志愿者等众多民间人士共同守护鸟类安全,自2014年至今,他们新记录了在当地出现的14种鸟类,东营市鸟类名录更新到386种。

【纠错】 责任编辑: 周楚卿
加载更多
国际·一周看天下
国际·一周看天下
初冬时节景如画
初冬时节景如画
赏雪
赏雪
长春:“冻城”美景
长春:“冻城”美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83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