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即将于12月21日出版的2020年第51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记者高皓亮、闵尊涛采写的文章《岂能骗医保救命钱创收?》。摘要如下:
日前,安徽省太和县多家医院涉嫌骗保问题引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利益驱动下,违法、违规、违约套取医保基金的现象在个别定点医药机构仍然多发,且手法更趋专业、隐蔽,把医保救命钱变成了创收来源。
——串换“变脸”,改个名称自费变可报销。一家第三方监管机构在中部某医院检查患者结算清单发现,一支398元的进口采血管,医院串换相应名称,即自费项目也成了可报销。
往往越是临床常规、大量运用的项目,越可能成为串换重点。在南方某三甲医院,患者实际接受的是10元左右一次的静脉输液(留置针),套成“静脉置管术”即变成60元一次。仅靠这一项,这家医院一年多时间就违规收费超500万元。
——拆分收费,一台手术算三次。在一家高校附属医院,一名心脑血管患者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经皮主动脉气囊反搏动术,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3例,按照当地规定,同台手术只收取1例费用,在这家医院却被拆分收3次,原本500元的费用变成1500元。
擅做“数字”文章,有的定点机构甚至出现氧气吸入(持续吸氧)和心电监测项目单日收费数量超过单日可用最大数量的一幕。
——超限用药,既浪费资金又损害健康。在南方某三甲医院,相关部门检查发现,作为医保限重症感染,其他抗菌素无效的感染才使用的两款特殊级抗生素,不仅被用在非必须用药患者身上,且使用期间频繁切换。一名当地医保局干部道出猫腻所在:频繁切换是为了避免某款药物总量过高,引起监管部门注意。
一名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说,如此用药不仅浪费医保基金,更可能带来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细菌耐药等问题。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有医院负责人外出交流获悉相关骗保手法后,要求医院相应人员照办。一位护士长对此提出异议,这名负责人反问,不这么收怎么发工资、还贷款?
受访的专家和基层干部指出,创收驱动下的骗保行为,因涉及定点医疗机构利益而更加专业、隐蔽。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基层普遍面临监管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够的困境。
一位县医保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县定点机构120余家,一个月仅住院患者就达到1万人次以上,而负责日常稽核的工作人员仅寥寥数名。而在有的县,县里组织检查往往需要从各医疗机构抽调人员参与,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检查,由于全县都找不出几个专业人员,往往只能去数一数人数。
在一些地方,由于监管方与被监管方之间的角色定位难以厘清,以致医保违规处罚陷入只能追回医院承认的部分,或能追回就不罚、能少罚就少罚的怪圈。
受访的业内人士提出,在医保基金使用监督检查中更多引入第三方及社会力量,并有针对性引入监督检查所需的财务会计、医疗药品、信息技术、法律事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既弥补医保部门监督检查力量不足的短板,更增强监督检查的专业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武汉金豆医疗数据科技公司业务总监张君杭建议,充分发挥新技术手段在医保基金监管中的作用,推动基金监管从纸质、人工审核阶段进入智能审核阶段。
中国社科院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建议,充分运用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和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组合拳,不断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医疗劳务技术价值在基金结算中的比重,为合理的诊疗行为买单。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