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月7日电 题:候鸟南归长江畔
新华社记者程迪、陈毓珊、史卫燕、周文冲
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重庆汉丰湖……在长江流域沿线重要湿地,人们惊喜地发现,成群结队飞来的候鸟越来越多。
白鹤在位于鄱阳湖湖区的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的湿地中栖息觅食(2020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由于环境恶化、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原因,长江流域候鸟生存环境一度曾受到威胁。
2016年起,国家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推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长江沿线省市开始对岸线进行整治和复绿,关停污染源,修复沿江生态。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随着长江水域生态持续改善,越冬候鸟用翅膀为长江流域投票,一幅人鸟和谐新景象跃然展现在眼前。
寻回生命的迁徙通道
野鸭寻鱼鸥击水,丛丛芦苇雁鹄藏……长江中下游,水草丰美的江西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此刻正呈现这一生动景象。
工作人员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两只白枕鹤放飞(2019年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2020年鄱阳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显示,监测到水鸟数量68万余只,比2019年增加1.1万只。
“鸟儿胆大了。”提起候鸟栖息的变化,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书记刘新喜感触很深,原来候鸟多在深湖觅食,这些年觅食地范围不断扩大,田间、池塘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燕雀翻飞、鸟声婉转、低回盘旋……长江流域是候鸟青睐的“越冬天堂”。由于水域环境恶化、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原因,候鸟生存环境一度受到损害。
“听湖区村民说,50多年前,冬天的鸟多到吵得晚上睡不着觉,后来候鸟越来越少。”湖南汉寿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说。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开启了中华民族母亲河发展的新征程。
这是2020年11月11日在重庆市江津区几江长江大桥一带拍摄的红嘴鸥。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根据中央部署,一系列行动紧急开展起来。减少入湖污染物排放、停止无序挖沙、实行全面禁渔、转变“涸泽而渔”的经济发展方式……
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情况显示,长江流域水质发生显著变化,首次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干流首次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
这是2020年11月11日在重庆市江津区几江长江大桥一带拍摄的红嘴鸥。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入冬以来,长江上游重庆段多处水域,对生态环境和河流水质要求极高、被称为“环保鸟”的红嘴鸥成群出现,在江面上翻飞觅食。
“这批红嘴鸥有近2000只,是近十年在重庆段观测到的最大规模红嘴鸥迁徙种群。”重庆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工作人员王刚说。
“从前,越冬候鸟把这里作为南迁的中途‘补给站’。”重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黄亚洲说,“近几年,许多候鸟选择留下过冬。”仅在汉丰湖,每年越冬候鸟数量就达3万只。
长江中段,冬日阳光里的洞庭湖,成群候鸟嬉戏着,俯身划过湖面,又昂起头,往蓝天飞去。
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群罗纹鸭在飞翔(2020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2018年,22.6万只;2019年,24.06万只;2020年,24.7万只……来自洞庭湖林业部门的数据显示,越冬水鸟数量和种类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去年入冬以来,来西洞庭湖越冬的黑鹳、小天鹅、东方白鹳、野鸬鹚都‘扎堆’了。”刘克欢说。
“近年来长江沿线一些重要湖泊和湿地,候鸟种类和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从侧面反映出长江流域局域生态环境的好转,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复旦大学教授、生态学家陈家宽说。
科技加持的代代坚守
5G技术植入、无人机巡航……南昌市公安局的大数据管理中心内,2020年底上线的南昌市智慧禁捕管控服务平台,正实时显示候鸟栖息状况。
南昌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工作人员在操控巡航无人机(2021年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由于湖区水域辽阔,公安人员从前接到报警后赶去时,抓捕嫌疑人、调查取证等面临诸多困难。”担任水警12年的南昌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巡逻大队一队队长姚笛说,结合5G技术运用,通过无人机搭载相关智能系统,可实现单机直径10余公里的盲区巡航覆盖,快速发现非法捕捞、捕猎行为并固化证据。
算力解放警力,数据驱动效能……随着高科技深度运用至长江流域护鸟“无人区”,世世代代的护鸟人梦寐以求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正在构建。
“最早的时候靠腿跑,后来改骑自行车,之后升级为摩托车。”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巡护候鸟10年的吴城保护站站长舒国雷说,现在天上有无人机、水里有巡护船、路面有汽车,“再加上新安装的视频监控,通过云平台,一眼就能看到湖区有没有人。”
白鹤在位于鄱阳湖湖区的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上空飞翔(2020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长江流域沿线的输电铁塔上,可看到人们为东方白鹳特意搭建的人工鸟巢和人工栖鸟架。“东方白鹳喜欢在高处筑巢,而输电铁塔结构稳,备受它们青睐。”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曾南京说。
“在保护东方白鹳安全的前提下,为让供电更加稳定,我们经过10年的科研攻关推出珍稀鸟类栖息平台,引导鸟类在输电铁塔安全区域筑巢和栖息。”国网江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宇说,这项技术已在27个省市推广,共计完成39.2万基杆塔改造。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长江保护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写入法律。
白鹤在位于鄱阳湖湖区的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的湿地中栖息(2020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设立环境资源法庭,禁止洲滩越野及水上餐饮,将湿地保护列入干部考核体系……长江流域沿线地区纷纷行动起来,以良法善治护佑候鸟栖息之地。
江西省林业局局长邱水文说,江西2011年起将候鸟保护情况纳入沿湖地区政府工作考核范围,“保护不力将面临‘一票否决’”。
“记得过去有人当候鸟是‘口中美味’,这些年洞庭湖生态保护执法动了真格,候鸟有了安稳的‘栖息家园’。”洞庭湖环保志愿者李剑志说。
人鸟共生的发展新路
白鹤“爱爱”右脚脚环编号为S26,左脚套有金属环。放飞后不久,身上的卫星跟踪器失效……江西省林业局近日发布了一则特别的“寻鹤启事”。
这只白鹤2018年在迁徙途中“落单”,江西各界人士联手救助,工作人员专程搭乘飞机到吉林放飞。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爱”。
“人们很牵挂‘爱爱’的踪迹和生活状况。”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徐志文说,希望通过寻找“爱爱”,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些“湿地精灵”的珍贵。
这是2020年11月11日在重庆市江津区几江长江大桥一带拍摄的红嘴鸥。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候鸟如期回归,是对生命延续的承诺。努力留下候鸟,是人们对这一承诺的回应。
曾经的重庆汉丰湖,湖水深、水草少,一些喜欢踩在水底觅食的候鸟难以停驻。
2016年,当地修建容量达17万立方米的鸟岛,在水底修建缓坡,种植水生植物,扩大浅水区面积。2017年一经投入使用,观测人员就惊喜地发现了半个世纪不见的鸿雁;陆续飞来的蒙古沙鸻、铁嘴沙鸻等7种鸟类,都是重庆观鸟记录中首次出现。
随着湖区环境改善,汉丰湖成为鸟类“天堂”和人们休闲的乐园。“一天多达8万人在湖边散步。”黄亚洲说。
游客在重庆市江津区几江长江大桥一带观赏、拍摄红嘴鸥(2020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人鸟共生的和谐图景正在呈现。
冬日早晨,在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的藕田里,成百上千只白鹤翩翩起舞、如诗如画,距离人最近的不到10米。
2017年,在当地藕农面临“人鸟争食”的窘境,决定改种水稻时,百余名爱鸟人士众筹资金租赁藕田、投放藕种,建成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如今,这里正打造鸟类科研、青少年研学、生态摄影等延伸业态。
南昌新建区南矶乡是鄱阳湖越冬候鸟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元旦假期,来这里看湖、观鸟的游客挤满了十多家农家乐。“每逢节假日,我家农家乐的十多张饭桌就爆满。”捕了30多年鱼的陈凡云忙里忙外地招待游客,“来观鸟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还有渔民转型为‘鸟导’带游客观鸟。”(参与记者:黄浩然、张璇、郭丰庆、王晓曈)
一只苍鹭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休憩(2020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来自江西省永修县吴城中心小学的孩子在鄱阳湖湿地和候鸟宣教中心参观鸟类标本(2019年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来自江西省永修县吴城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参观鄱阳湖湿地和候鸟宣教中心的动物标本(2019年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摄影爱好者在位于鄱阳湖湖区的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拍摄候鸟(2020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乘船游览的游客在重庆朝天门码头附近观赏红嘴鸥(2020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这是2020年11月11日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候鸟。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这是2020年11月11日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候鸟。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一群白琵鹭在湖南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飞翔(2019年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