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月11日电 题:“花果山”步履不停的“行者”支书
新华社记者褚萌萌
仙岭村村党支部书记苏天恭每天的工作是从早上6点开始的。早起后,他总会绕着村子走上一两个小时,看看村里新项目的建设进展,问问家家户户有没有新需求,更重要的是“巡个山”——看看满村枇杷树、桂花树的长势。
正值深冬,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所在的几座小山仍是不失绿意的“花果山”:站在山顶观景亭中,阵阵幽香从亭畔的一排桂花树上飘来,远处漫山遍野是套满铝箔保温袋的枇杷树。
“这里视野最好。”51岁的苏天恭望着一片片花果树说。多年的晨行习惯,使得他对全村4000多亩土地了如指掌。
再过一个来月,仙岭村就要收获今年的第一批枇杷果。由于品种优、技术佳,仙岭枇杷成熟早,且分好几批开花结果,自2月至5月都是收获季。苏天恭在晨行途中检查每一棵果树,以便及时发现近期的寒潮可能导致的果树冻伤,通知村民采取措施避免影响收成。
在仙岭村,山上山下、房前屋后共有桂花300亩、枇杷1850亩。为了这一花一果,26年来,苏天恭步履不停地走着,走遍了村子,又走向村外。
“我19岁时到外面打工,看到沿海地区到处是高楼、现代化马路,发展真不错,就在想我的家乡什么时候也能发展得这么好啊!”苏天恭感慨地说,那时,地处山区、又位于山顶的仙岭村仅有700余亩田,种的是水稻、地瓜。于是,1990年,苏天恭返回村里。“我回来我家乡这边做点事。”
由于头脑灵活,苏天恭受当时的老支书推荐担任村干部。可上任后,他没有“窝”在村里,而是再一次走出仙岭,想为村民找到一种适合本村种植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几年间,他频繁去往省内多处种植基地、科研院所考察问询,有时一个月要外出七八次,终于在2000年选中了一种优质枇杷。
最初,许多村民觉得“枇杷不顶饱,不值钱”,全村七八百户中只有一百多户愿意尝试。为打消大家的顾虑,苏天恭亲力亲为带头种,又组织种植户上课读书学技术,经过两三年的辛勤打理,收获了第一批枇杷果。
“看到枇杷丰收,越来越多村民有了种植意愿。”苏天恭回忆,“可产量上来了,销路又成了问题。”于是,他再一次出发了。
这一次,苏天恭带着村干部们出了省,去到深圳、上海等大城市,跑展会、跑商超,见了几百个客户,花了四五年时间建立巩固销售渠道。他亲自谈下的一家珠海的超市,已经连续订购仙岭枇杷15年,每年都能买上几十吨。
近年来,仙岭村枇杷年产量约500吨,远销海内外多地。黄澄澄的枇杷像鸭蛋一般大,有的重量超过100克,且肉细爽口,一斤就能卖出几十块钱。
73岁的苏兴隆是第一批跟着苏天恭种枇杷的仙岭村村民。20年间,他将种植规模从一两百株扩大到七八百株,2019年纯收入十几万元。
苏天恭还带领村民在枇杷树间套种桂花,又逐步发展起桂花产业,并培育出永春桂等8个品种。如今,一花一果两产业已覆盖全村700多户,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2019年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2020年上半年,枇杷在成熟季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苏天恭和村干部们利用直播等线上销售方式,确保全村枇杷年销售量与往年持平,还吸引到多家快递公司来仙岭村设置寄送点。
这一回,借助网络和物流,苏天恭足不出户,就把仙岭特产送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我们马上还要加大生产枇杷膏,将仙岭的一花一果做出品牌来。”这位去年刚被评为全国劳模的村党支部书记讲述着自己的新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