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题:冬奥“游龙”上的中国制冰师
新华社记者张骁、余俊杰
1月27日,中国制冰师朱永涛在清扫冰面。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凌晨5点半,朱永涛整装齐备,穿着冲锋衣,脚踩冰爪,手握修冰刀,出现在形如“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在他身后,海拔2198米的北京市第二高峰延庆小海陀山仍在沉睡。
呼吸着零下20℃的山风,紧贴着零下10℃的冰面,这位年轻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队副队长已经在特殊环境中工作3个多月,体力、技术与意志的综合考验正在持续。
1月27日,中国制冰师朱永涛在给冰面开槽。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钢架雪车项目新建竞赛场馆,将诞生10块金牌。雪车、雪橇被誉为冰雪运动中的“F1”,最高时速超过130公里。长1975米的赛道上,每个弯道、每处曲面都关乎运动员成绩和安危。
眼下,朱永涛和队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赛道平整度和光滑度手工打磨至最佳状态,供中国国家队日常训练安全使用。
1月27日,中国制冰师朱永涛在清扫冰面。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我们每天都对赛道进行多轮养护,根据运动员滑行轨迹和冰面损坏情况及时修冰、补冰。赛道第一次养护完成后,还要参考当天日照强度和方向与国家队沟通,将赛道遮阳帘收放好。”朱永涛说。
而在国家队训练正式开始前,他和同事还要花费约30分钟进行赛道巡查,仔细检查岔口挡板情况,防翻滚、收车门等安全设施是否到位。制冰师赛道养护完成后,塔台才能通知运动员上冰滑行。
1月27日,中国制冰师朱永涛在清扫冰面。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国家队训练结束经常已是晚上9点,这时更为彻底的赛道养护刚刚开始。从迎接清晨第一缕阳光,到披星戴月离开场馆,保障国家队训练100多天以来,朱永涛每天在赛道步行约2万米,累计步行超过20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的自驾距离;赛道制冰面积约7000平方米,每天平均养护4遍,累计养护面积超过280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天安门广场。
2020年,朱永涛做的最牛的事,就是成为一名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师。这是中国第一支雪车雪橇赛道专业制冰队伍,他们作为“14亿人中仅有的21个”,填补了国内人才空白。
1月27日,中国制冰师朱永涛在清扫冰面。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2020年是拼搏的一年。尽管年初国内突发疫情,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战“疫”中推进建设,成为北京市春节期间唯一不停工的项目工地。中国制冰师争分夺秒,在国际制冰师带领下利用自然温度昼夜练习。
制冰——用喷头对赛道制冷单元进行上千次水雾喷洒,确保赛道整体制冰成型;补冰——用特制抹刀,将冰水混合物填补至赛车进弯、出弯及冰易脱落处等关键位置,待冻结后缓慢洒水保护,与周边冰面形成整体;修冰——手持20斤重的特制冰刀均匀用力,在赛道上持续修出成型的滑行曲面;日常清扫——进行冰面养护巡查,清理赛道冰坨和雪霜……
1月27日,中国制冰师朱永涛在调整修冰工具。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经过严格的体能测试和技术培训,朱永涛和队友逐步掌握了这些国内从未开展过的冰上工作。在与国际制冰师合作中,从最初沟通不畅到简单对话,他们切身体会到中国“开放办奥”的魅力。
2020年也是收获的一年。朱永涛最开心的,莫过于顺利完成2020年3月的场馆首次制冰任务,并于2020年11月保障场馆通过赛道预认证。这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条达到冬奥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中国运动队在“家门口”有了训练、比赛的场地。预认证也为做好冬季赛事准备和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1月27日,中国制冰师朱永涛在清扫冰面。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2021年1月,习近平主席来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考察调研,了解运动场馆建设和运动员参赛备战等情况,看望慰问运动员、教练员和延庆赛区运行保障团队、建设者代表,这让朱永涛备受鼓舞。
2021年将是逐梦的一年。他希望和队友一起,把赛道维护保养得更漂亮、更平滑,也希望可以和国际制冰师学到更多制冰技术,期待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希望中国运动员能够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这条我们自己建的赛道、我们亲手制作出来的冰面上获得金牌。”。
制冰工作有苦有泪,但能为国家做贡献,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不会忘记,在我身后,醒目地印刻着五个字:中国制冰师。”朱永涛说。
新闻链接:
【数你不易,其实你很牛】“00后”萌妹子:穿行在32米高空 守护高铁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