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剃头匠”贾先平的忙碌腊月
新华社太原2月10日电 题:“剃头匠”贾先平的忙碌腊月
新华社记者李紫薇
“去年旧貌一剃了之,来年新颜从头开始”,因为这个共识,多少年了,一到腊月,“剃头匠”们的剪刀就停不下来。随着年的临近,“剃头匠”贾先平的清闲日子当然也没了踪影,附近几个村子的中老年人都找她剃头、刮脸。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乡里的年味儿先在理发店内聚集起来。农历腊月二十八早上9点,贾先平的理发店内已经有七八个村民排队剃头,他们挤在简陋的长条凳上边等边聊,一年的收成、年货置办、发型设计、家长里短,有说有笑。
54岁的贾先平靠着父亲传给她的一套传统理发手艺,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南漳镇东旺村开了个小理发店,今年是她做“剃头匠”的第37个年头。
长子当地民谣唱道,“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满月圪娃,哪个头上不长头发,逮住总得圪刮圪刮。”据《长子县志》记载,清朝时期,长子“剃头匠”群体就已形成,后逐渐发展,遍布北方各省区,成为具有同乡同业行帮性质的社群。现在,大部分长子理发店简化了传统理发的流程,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模式也不复存在,但长子盛产“剃头匠”的传统延续至今,仍然是劳务输出的重点项目。
东旺村村民苏保祥是贾先平的老顾客。“新衣服新鞋要配新头型,过年一定要剃圪脑(头)。”他说。2020年初,因为疫情防控,苏保祥一直待在家里,到2月底才有机会到贾先平的理发店剃头,这在他的记忆中是从来没有过的。长子人重仪表,年前理发是大事。苏保祥说:“让贾先平这样的传统手艺人给理发很舒服,是一种享受,今年过年一定要好好理。”
记者观察了贾先平给苏保祥理发的过程,一把梳子、一把剃头刀、一把推剪,用这些工具,贾先平利落地完成了头发的修剪,但到这,流程只进行了一半。接下来,还是这套工具,她给苏保祥依次进行修面、打眼、刮耳、采耳、头部按摩,伴随着刀片划过皮肤的呲呲声,苏保祥脸上、额头上、耳朵里的毛发都在半个小时内被轻轻刮下。
贾先平的操作中,打眼环节看起来十分危险。她用剃头刀的刀背将苏保祥的眼睑翻起,并倒清水清洗他的眼睑,然后用刀把轻柔地按摩眼部穴位。“这是最考验着刀功力的环节,一定要力度得当。”贾先平说。
当地退休教师苏平长期关注长子理发业。他介绍说,长子理发渐成气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剃头匠们刀工硬、技艺精、服务周到。这些都离不开艰苦的练习。贾先平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剃头匠”,从17岁开始,她便向父亲学习理发手艺。
最开始学习时,为了练习手腕稳定性和灵活性,父亲要求贾先平用筷子和铁杵模拟剃头刀反复操作,直到旋转手腕时骨头能发出“噔噔”的声响才算达标,才可以学习下一个项目。学了将近一年,她才基本掌握传统理发技能。
“进来是八十老翁,出去是白面书生。”贾先平始终记得父亲对理发技艺的要求,并为此而努力。
冬日斜阳下,贾先平的理发店里暖意融融,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一个环节——捏脖颈完成后,苏保祥满足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在镜子前认认真真地照了照自己。“这下能穿新衣服,能过年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