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2/ 11 17:30:58
来源:新华网

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首都建设者“就地过年”记

字体: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题: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首都建设者“就地过年”记

  新华社记者孔祥鑫、陈旭、宋佳、陈钟昊

  “北京的变化真是太大了!”“等你长大了带你来首都!”“现在的工程可厉害了!”

  在这个“就地过年”的新春佳节,记者见证了三位首都建设者与家人进行的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在所在工程的建设现场、在各自坚守的工作岗位,他们的新春问候更像三场重要仪式,蕴含着浓浓深情,代表着执着追求的平凡梦想。

  “新北京人”老顾:诉不尽的北京情缘

  “今年过年我就留在工地了!”在东四十条桥附近的一处工地户外平台,来自安徽马鞍山的顾本国正与妻子进行视频连线。蓝天下,繁华的二环路车水马龙。“带你再看看北京的二环,变化真是太大了!”

  今年53岁的老顾是中建一局承建的北京港澳中心改造项目木工班组长,今年是老顾第一次在外过年,更为特殊的是,这也是老顾第一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家人视频连线。

  在中建一局承建的北京港澳中心改造项目工地,来自安徽马鞍山的顾本国与在老家的妻子视频连线(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2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北京干工程,妻子一直陪在身边。2008年,我们离开北京去别的地方工作。”老顾说,“2016年,我重新回北京工作,妻子仍然留在老家,一直想带她再逛逛北京,看看我工作的地方。”

  趁着工期不忙,老顾终于实现了小心愿。站在位于16层的行政酒廊外的空中花园,笔直的东二环路尽收眼底。手机屏幕里,看着曾经工作和生活过多年的北京,老顾的妻子既熟悉又陌生,时而欣喜,时而好奇。

  “往北是东直门,你还记得吗?”老顾问妻子。当年,住在五环外的夫妻俩经常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东直门换乘,赶往各自的工作地点。“现在交通太方便了,五环外都通了地铁。”

  老顾打开前置摄像头,向西望去,既有林立的高楼大厦,也有错落有致的四合院。“你再看看近景,这就是北京港澳中心。”能在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上又留下自己的痕迹,老顾十分“得意”。“为我点个赞!”“为你自豪!哈哈!”

  在中建一局承建的北京港澳中心改造项目工地,来自安徽马鞍山的顾本国(中)与工友们一起工作(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首都的发展也有咱的一份力!”老顾说,“以往几乎没在核心区参与过建设,这次回来也能在二环边上干活了。”如今,老城的保护与更新成为北京的发展重点之一,核心区升级改造项目越来越多,喜欢思考的老顾敏锐地感知到北京的这一变化。

  “有人说我是‘老北漂’,但我觉得我应该算是‘新北京人’。”老顾笑着说,“希望妻子能再来陪我一起工作。”视频连线结束前,老顾向屏幕另一端的妻子送了一个飞吻。“好好过年,注意身体。”

  “90后”质量员小朱:圆梦之后的新梦想

  春节期间,北京建工集团承建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主体建筑的屋顶作业面上,一个身形瘦高、面容清秀的小伙子熟练地操作着千分尺、角度尺等工具,在一个个十字盘之间穿梭。作为工地上优秀的“90后”代表,负责幕墙工程施工质量检查的朱玉虎工作的认真劲儿和熟练程度不输老师傅。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将承担主媒体中心的功能。任务重、工期紧、要求高。小朱要对屋顶和每个作业面上的幕墙施工进行不间断检测。

  “去年4月底,刚过来时曾经在工地跟妻子视频连线,介绍过这个大项目。”家在甘肃张掖的小朱说,“这次主动申请在工地上坚守,我要再向妻子做个汇报。”

  能够参建奥运工程一直是小朱的梦想,他希望跟家人分享这份荣誉。“好久没给你们看我工作的地方了。我现在站在屋面上,北边是亚投行和奥林匹克塔,南边是鸟巢和水立方,以后这里是开合的屋面,就像汽车的天窗一样。”

  小朱的眼神中充满着自豪。在屏幕另一端,小朱的妻子欣慰地点头,一岁多的女儿在一旁咿咿呀呀,似乎也在参与着这场特殊的视频连线。

  “2014年上大学期间,我专程来北京参观鸟巢和水立方。”学习建筑专业的小朱对宏伟的奥运工程一直心驰神往。

  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让小朱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2015年大学毕业后,小朱进入一家建筑企业工作;2020年3月,他接到了进驻国会二期工程的通知。“特别激动,不敢相信。这是我职业生涯的里程碑。”

  “我会多看看书,还要迎接考试。”小朱对妻子说,他又有了下一个梦想。“我报名了今年的一级建造师考试,希望能不断提升自己。”

  在屏幕里看到爸爸,小朱的女儿一直开心地笑。“爸爸今年不回去了,等工程结束了,等你再长大一点儿,爸爸带你来首都。”小朱满怀憧憬地对女儿说。

  刚来北京的兄弟俩:沿着父亲的足迹奋斗

  京杭大运河畔,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工地上机器轰鸣、吊臂林立。电焊工崔鹏飞特意换了顶干净的安全帽,他拍了拍肩上的尘土,把弟弟崔永飞拉到身边,拿出手机开始连线。

  “爸,俺跟弟在这过年挺好,你注意身体。”手机屏幕前的兄弟俩一个36岁,一个33岁。屏幕另一端,远在河南林州,年逾六旬的老父亲笑得脸上的褶子都拧在了一起。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工地,崔鹏飞(左)和崔永飞兄弟俩和家人视频连线(2月8日摄,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孔祥鑫 摄

  “你看看,现在的工程可厉害了!”哥哥将手机摄像头对着工地现场,占地7个足球场大的工地上,50多台履带吊、汽车吊、旋挖钻机在施工场地运转,吊臂密密麻麻、刺破长空,恰似一片钢铁森林。

  一根长36米、直径1.2米的钢筋笼平放在固定轨道上,上千个焊点均匀分布。兄弟俩迫不及待向父亲展示成果:“焊缝饱满,焊肉要焊厚,还不能‘咬肉’。”

  父亲年轻时做瓦工,对于工地上的事格外熟悉。父子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交谈甚欢。“出去就要好好干活,注意安全。”“头回干这么大的工程,要给家里长脸哩!”“多干一点不吃亏!”父亲不停地叮嘱。

  “父亲30多年前曾经在北京干过工程,小时候经常听他提起北京。”弟弟说,去年兄弟俩一起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工作,老父亲特别高兴。“我们会沿着父亲的足迹继续奋斗。”

  对于这份工作,兄弟俩感到格外光荣。哥哥背诵起早已准备好的“导游词”:“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空间结构的交汇处,是亚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工程,更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从老父亲到俩儿子,从泥瓦工到电焊工,从下苦力到讲技术……靠着奋斗的双手,崔家人在外务工收入越来越高,兄弟俩不仅在电焊技术上暗暗较劲,在生活中也互相打气。他们在老家县城都买了楼房,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过年有机会去天安门转转,给我发个照片。”连线结束时,父亲向兄弟俩说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2709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