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2/ 15 19:46:14
来源:新华网

北京“原年人”的特别体验

字体: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题:北京“原年人”的特别体验

  新华社记者 张超

  今年春节,响应号召、就地过年的“原年人”成了热词。在首都北京,就有不少人没回老家,选择就地过年。家门口的公园里、核心区的名胜古迹旁、郊区的滑雪场上,甚至在大学宿舍里,到处活跃着“原年人”的身影。他们有哪些新鲜体验?

  就地过年是成人礼 也是美好经历

  2020年秋,18岁的刘家欣第一次出远门,从河南信阳到北京读大学。春节临近,归心似箭,早早买了回老家的火车票。他所就读的北京联合大学发出学生就地过年的倡议。小年那天,他把火车票退了,给父母打电话说出“妈,今年我不回家过年了”的时候,只听见电话那头突然哽咽了一下,然后没说几句,电话就挂了。

  “突然感觉这就是我的成人礼,第一个不回家的春节。”刘家欣说,很多外地同学留守,宿舍很热闹,他召集了多位在北京读书的高中同学,搭伙过年,组团去滑雪。

  中国农业大学的王一老家在四川,她也是第一次在北京过年,而且还过了一个“国际年”。学校里除了留校学生,还有一些留学生。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大家共享美食,共度中国牛年春节。

  “今年第一次体验这么多同学一起过年,也是人生的一段美好的经历。”王一说。

  有亲人团聚就是年 就地过个文化年

  今年是邓晓川来北京工作的第5年。事业蒸蒸日上,他还收获了爱情的结晶,宝宝已经2岁,想着今年春节怎么也得带孩子见见老家的爷爷奶奶。

  “万万没想到,我的老家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会成为疫情高风险地区。”邓晓川说,这是第一次在北京过春节,以往都是一到农历腊月就开始着手准备各种年货,年底回老家过年。今年,他们一家三口决定安心在北京过一个别样的春节。

  “有亲人团聚就是年,跟在北京的亲戚们吃了年夜饭。”邓晓川说,去了家门口的商场和公园,约了初五一家人去北海公园、景山公园,来北京这些年一直忙于工作,没有带家人好好游过北京城。

  董然宝的父母则早早预约了颐和园的门票。2月13日大年初二,9岁的董然宝如愿踏上了音乐课堂上讲授过的十七孔桥。他们还近距离欣赏了昆明湖畔“网红”铜牛。

  “离家10多年第一次没有回河北老家过年,今年我们全家都在北京过年,过一个有仪式感的文化年。”董然宝妈妈说。

  特殊的家乡味年夜饭 最是亲情隔不断

  “第一次在京独自过年,爸妈比我还失落。”孙依在北京已经20余年。小年通电话,确认不回家了。父母掩盖住伤心的神情,安慰她说,除夕夜,可以视频吃年夜饭。

  除夕前,孙依陆续收到几个来自河南老家的快递。打开一看,麻叶、红薯团子、炸丸子、炸鱼肉、小酥肉……边开封边回忆,满满的年味。“妈妈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孙依说,父母亲还做了她爱吃的腌肉和鱼,连同葱、姜、辣椒等各种配料一起快递来。

  除夕年夜饭,她把家乡美食摆满一桌,打开手机视频,跟妈妈笑着笑着,泪水流下来了。

  老家在山西运城的牛浩前几年被公司委派到阿联酋工作。“在海外不能和家人春节团聚,回国工作后想着终于每年春节都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了。”牛浩说,公司发布在京过年倡议后,他第二天就去北京站退了火车票,返程的地铁上给父母在线选购了宁夏羊肉。

  “年夜饭,妈妈做好了羊肉汤,盛一碗拍照发我,还打开视频,我隔着屏幕闻到了香。”牛浩说,春节这几天,他与爱人看电影、爬香山,把假期安排得满满。

  “虽然不能回家团聚,亲情仍是阻隔不断。”牛浩说。

  “愿疫情早些过去,愿以后每个年都能团团圆圆。”孙依说。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60112710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