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18日电 题: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小村的别样“暖心年”
新华社记者刘兵、符晓波、于涛、董博婷
坐落在雪域高原和大漠黄沙之间的南疆村落,一改昔日贫苦面貌,喜迎脱贫摘帽后的第一个春节。广袤的南疆大地,随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各族干部群众欢聚一堂,共度佳节,分享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喜悦,满怀憧憬,绘就蓝图,信心满满步入新年。
贴春联 包饺子 浓浓年味情意暖
道路两边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着春联,春节期间,记者走访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腊月底,喀什地区巴楚县阿克萨克马热勒乡各个村逐步热闹起来,欢快的锣鼓声在乡村街巷响起,由村民组成的秧歌队、社火巡游队走村串巷。
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村干部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驻村干部很早就行动起来,贴春联、挂灯笼,不仅把村委会装点一新,还把“福”字送到每户农民家中。
“新年好、拜年了!”大年初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驻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带着花生糖果挨家挨户到村民家拜年。一些热心的农民早有所准备,把家里的果盘装满点心,热情邀请队员们进屋坐坐。
寒假从乌鲁木齐回到英艾日克镇恰其村的大学生海丽且木·玉山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整理出的荒地开辟了休闲文化广场,还建了城市里都少有的足球场。“村里硬件设施好,受欢迎,有人气,年味儿比城市里还浓。”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思想也更加开放,对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加深。”新疆文旅厅驻村干部张瑞华说。
齐增收 兴产业 新年更有新气象
南疆全面脱贫后,当地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春节期间,各族群众备足年货、穿上新衣、包饺子、看春晚,庆祝美好生活的到来,脸上始终洋溢着热情和喜悦。
除夕这天,托万克麦盖提村村民达吾提·艾麦提一家很早就开始打扫庭院,准备食材,他邀请就地过年的驻村干部到家里共进年夜饭,“我准备了自己种的香菇、木耳,养的土鸡,市场购买的活鱼。”达吾提·艾麦提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靠养殖黑木耳脱贫,一家四口有了稳定收入。
2018年,经过前期充分调研,驻村帮扶干部在托万克麦盖提村60个贫困户家中推广黑木耳种植技术,实现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许多人像达吾提·艾麦提一样,因此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如今,这个拥有300多户农民的村庄建成集食用菌制棒、接种、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几乎全村人都参与到了食用菌生产加工工作中。“我们村的产业从种植黑木耳开始,现在已经发展到包括种植灵芝在内的多种菌类,百姓收入更高了。”驻村工作队队长陈光介绍。
当晚,驻村干部们端来了提前包好的羊肉饺子,凑齐一桌丰富的年夜饭。“桌上有鱼象征‘年年有余’,有饺子象征‘招财进宝’,年味儿不比家里少。”陈光说,没能回家过年虽有遗憾,但和维吾尔族老乡一起辞旧迎新意义非凡。
人心齐 有盼头 来年再踏新征程
腊月二十九,和田地区和田县罕艾日克镇拉依喀村村民们主动对村里的街道、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大扫除,和驻村干部一起为村委会和各个巷道挂起大红灯笼,齐心协力装点美丽村庄,以崭新的精气神儿迎接新春。
坐落于雪山脚下的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塔格拉克村假日里游客络绎不绝,人们不辞辛苦驱车几十公里从城市慕名而来。曾几何时,这个藏在山窝窝里的小村庄还因地处偏远,以牧业为主,是远近闻名的“穷村”。
“脱贫后的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阿克苏地区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张辉介绍,在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对塔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后,游客多起来了,山上的牧民们看到旅游开发的红利,纷纷考虑“转行”,目前全村约20%的人已吃上了“旅游饭”。
32岁的阿孜古丽·尼亚孜将自家改造为民宿,古色古香,干净整洁,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现在端上旅游金饭碗,致富不愁了”。村里的养殖大户托乎尼亚孜·艾西来甫也跃跃欲试,开始规划和邻居联合开一个啤酒广场。
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苏盖提艾日克村的干部和村民也已谋划好了蓝图。“今年要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打造小果园,小农场,把美丽庭院建设和旅游开发相结合,让每户农家都成为一道风景线,发展休闲旅游,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张瑞华说,摆脱贫困只是起点,大家伙儿还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