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是长沙制造业数十年间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智”的精神内核。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啟广、戴闻名,特约撰稿吴梓溢
2020年5月20日,山河智能员工对祖国母亲深情表白:我爱您!(山河智能供图)
从长沙市区往东北20多公里,就来到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沿着次干道凉塘东路看过去,道路崭新,厂房林立,随处可见大型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
这里是长沙的“硬核”——机械制造业的心脏所在,更是一个世界级的“智造”基地。
2020年,这里的4家巨头——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再次入围全球工程机械50强。长沙也由此成为全球唯一拥有4家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堪称世界级“硬核”智造之都。
2020年9月17日下午,正在长沙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山河智能,察看生产线和产品展示,了解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经营情况。
总书记说: “今天天气虽冷,但我心里是热乎的,你们的创新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今后我们爬坡过坎必须要做到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
“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这是总书记的嘱托,也是长沙制造业数十年间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智”的精神内核。
53岁创业的“何老师”
被员工称为“何老师”的何清华,今年75岁,是山河智能的创始人。之所以叫何老师,是因为创业之前他曾是中南大学机械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但在成为产学界“大牛”之前,其人生一波三折。
1965年,19岁的何清华从长沙一中毕业,却因种种原因下放湖南永州。在生产队,何清华有机会接触到了农场里的农机设备,后来又成为长沙客车厂的车工,渐渐形成了对机械的热爱。
1980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何清华跳过大学阶段,通过自学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取中南大学机械学科的研究生——他是该专业的第一个研究生,年纪也比班里同学大了整整一轮。
毕业后,何清华选择留在中南大学。15年教学生涯中,他承担了3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获得16项国家专利,成绩斐然。但这些研究成果中,被市场使用的仅3项,实现批量生产的仅1项。
何清华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能躺着睡大觉。于是,1999年8月,已经53岁、在学术界功成名就的何清华,靠着借来的50万元,在一个出租房内创办了山河智能。
先导式创新
何清华在公司创立之初便提出“先导式创新”——没有技术,就自己研究;缺乏配套供应,就自己创建;要做就做自主创新,不要跟随式、仿制式的发展。
“先导式创新”是个“笨办法”,需要经历一个研究、设计、试制、试验、试销等反复改善提升的过程,周期长,投入大,发展相对慢,但却能牢牢把握核心技术。
2002年建设青藏铁路时,何清华在新闻中看到,建设中所用的旋挖钻机全部都是国外品牌,于是下决心自己研制。一年之后,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旋挖钻机下线,此后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工地上,开始先后出现山河智能的旋挖钻机产品。
挖掘机被称为工程机械行业的明珠,但多年来一直是外资品牌占据国内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何清华决意从整体上改变这种状况,并且向技术自主、特色鲜明的方向发展,同时利用“后发优势”提前布局未来。
如今,挖掘机已经普遍智能化,而山河智能早在2005年就定下来要走“智能”道路,是国内第一家做液压挖掘机机电一体化的企业。随后几年,山河智能就建立起了整套挖掘机的设计体系、工艺体系以及结构件、覆盖件、装配等关键生产线,确保所有环节“全覆盖”。
2011年,山河智能的履带挖掘机从芬兰南端开往北端,穿越1000公里,创造“个人驾驶履带式挖掘机无故障连续行走路程最长”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2年,轻型飞机在中国还非常罕见,山河智能已经预见到其背后“通用航空”市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从机械走向天空,成为国内首家通过中国民航轻型飞机适航认证的民营企业,已经制造出国内首款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轻型运动类飞机“阿若拉”。
2010年,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33名矿工在地下624米处被困 69天,三一重工的履带起重机成为唯一进入救援现场的大型吊装设备
紧急救援能手
长沙的另一家“硬核智造”巨头三一重工,在2020年疫情期间不小心“出圈”了。
武汉抗疫期间,火神山、雷神山两家医院的建设,引发了全国和全世界的关注。数千万网友“云监工”之下,挖掘机、混凝土泵机、起重机等设备被网友编了号,成了“网红”,其中一部分正是长沙三一重工的产品。
2020年1月24日,三一集团接到驰援建设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任务后,紧急调集资源,组织了106台设备和40名服务人员,24小时昼夜不停,顺利完成了场地平整、砂石回填、土方浇筑等重要环节的施工,为两座医院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先期保障。
这并非三一重工首次参与应急救援行动。2010年,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33名矿工在地下624米处被困69天,三一重工的履带起重机成为唯一进入救援现场的大型吊装设备。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救援力量需要从核电机组外不停向内注水冷却,承担这一任务的,正是三一重工生产的泵车。时任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后专程到三一重工以示感谢。
数次紧急救援能手积累的经验,催生了三一重工的一条新业务线:紧急救援。而能够快速聚集应急救援力量,靠的是公司近年打造的智慧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树根互联”。
打开“树根互联”平台,三一生产在全世界各国销售的设备目前已经全部接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出现哪方面的故障、后期养护和保障等,打开平台即一目了然。
“树根互联”这个由三一重工孵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是国家级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工业互联网(IIoT)魔力象限”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一重工的另一个故事,是“18号厂房”。
“18号厂房”建成于2008年。10年之后,工程机械和制造业面临关键性的数字化转型,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在当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直接表示,数字化转型之仗,集团“要么翻身,要么翻船”。
为表明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决心,推进“智造”能力,三一重工决定把18号厂房进行全面升级,打造成世界级的“灯塔工厂”。
一进厂房入口,刷身份证,系统自动捕捉对比照片和人脸,“刷脸”进入。技术工人只需要操作电脑,就可自动提取物料和零部件,再由无人车配送至工位。加入了视觉识别模块的智能焊接机器人不仅可以自动接收物料进行焊接,还能识别气孔、偏焊等焊接瑕疵。
厂房中央,还有一块超大屏幕,实时显示三一在全国和全世界所有设备的运行数据及员工工作状态。周边绿植错落有致,通透明亮,公共空间分布合理,地面一尘不染,看上去更像是自家“客厅”。
“18号厂房”升级为世界级“灯塔工厂”后,大大助推了三一重工的“智造力”。在这里,工程机械领域首次出现了“一张钢板”到“一辆泵车”的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整体效率比以前翻了一倍。
目前,三一重工已经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复制了“18号厂房”,并在同步推动20多个“灯塔工厂”的建设。
工人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一园区凿岩台车制造车间作业(申宏/摄)
巨头为何“扎堆”
“硬核智造”巨头“扎堆”的背后,是长沙市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2015年,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挑战和机遇,长沙在全国范围率先出台了《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此后每三年,长沙都会更新、发布这一行动计划。
2019年,长沙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突出长沙在人才服务、资金扶持、产权保护、营商环境等方面优势,提出率先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并瞄准智能装备、智能汽车、智能终端和功率芯片(即“三智一芯”)行业重点发展。
除扶持政策,长沙还成立了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机构——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通过“一企一策”、“一链一策”,给予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撑。
长沙经济开发区作为湖南首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对于入驻企业出台了各种专项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目前,“智能”成为老园区的新招牌。2020年7月,湖南省工信厅正式批复,同意依托长沙经开区设立湖南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长沙正在“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