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题:上甘岭上“炸不断”的电话线
新华社记者郝晓静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展区,陈列着一段伤痕累累、有着50多处接头的电话线,记载着一段峥嵘岁月。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阵地多次失而复得,终于粉碎了敌人进攻。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宣传教育室常颖舒的讲解中,那段烽火岁月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无线通讯设备严重不足,负责布设和保障有线通讯的电话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耳世,中国人民志愿军电话兵。上甘岭战役打响后,金耳世所在的连队担负着压制敌人炮火、支援前线步兵坚守两个高地的重任。
1952年10月19日凌晨,敌人集中火力向志愿军阵地实施猛烈轰炸。正当志愿军炮兵第20团接到“准备开炮”的指令时,受话器突然没了声音,电话线又被炸断了。
金耳世背着单机,拿着接线钳,带着战友李昌友向外奔去。团指挥所焦急等待着炮火支援,不一会儿,电话里又清晰地传来指挥部的声音:“开炮!”一发发炮弹旋即在敌营炸响。
战斗中,金耳世的左膝盖被炸断,仅剩一根筋连着大腿,他强忍着剧痛,拖着断腿,用两只手肘撑在地上爬行。在弹片横飞的山沟里,他爬行20余米,一连接通了3个被炸断的电话线头。当战斗结束,战友们发现金耳世时,他正一手捏着电话线,一手拿着接线钳,昏迷在第三个接线处。在他身后,沿着电话线是一条20多米的血路。
战友们含泪将金耳世抬上担架,还听见他缓缓地说:“接的……线……都通了吗?”这句话成了金耳世的遗言。因流血过多,他在上甘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金耳世“特等功臣”的荣誉称号。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金耳世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和金耳世一起执行任务的李昌友,用身体当作“电话线”让通讯得以畅通的牛保才……他们用生命守护电话线等通讯工具,为赢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第15军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这样记载。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涌现出6100多个英雄集体,30余万英雄模范和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