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前夕的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人们在墓碑前祭扫,献上朵朵鲜花。90多年前,为革命壮烈牺牲时,赵世炎年仅26岁,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29岁、次子陈乔年26岁;“左联五烈士”也安葬于此,他们中最年轻的是殷夫,牺牲时只有21岁。
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历程中令人难忘的新青年们。
100年过去,一代代中国青年成长起来,共同组成百年大党的青春力量。而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传到新一代青年手中,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他们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穿越百年,他们依然是新青年
“大丈夫生而不力,死又何惜!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我决不愿跪着生,情愿立着死!”
出生于1898年,牺牲于1928年,他的青春在而立之年戛然而止……中国共产党党员叶天底的一段绝笔家书,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内长期陈列。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叶天底就曾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校对工作。今天,位于上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老渔阳里2号)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新渔阳里6号),都曾留下他的身影。
1920年9月,《新青年》第8卷第一号在上海出版,编辑部地点就在老渔阳里2号,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这一期《新青年》的出版发行方由群益书社改为全新成立的新青年社,独立出版,并开设“俄罗斯研究”专栏。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岳亮说,这标志着《新青年》的重要转变,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基础,做了思想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而今发展成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百年大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告慰那些不畏牺牲的新青年们。”岳亮说。
1920年,在老渔阳里,陈独秀还曾审看过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推动这部译作付梓的还有俞秀松等人。今天,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还陈列着俞秀松当年的日记片段。
“党的创建着实不易,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相当一部分烈士恰是青春年少。”俞秀松后人俞敏告诉记者,存世的俞秀松日记时间跨度为“1920年6月至7月”,这些弥足珍贵的日常记述信息量很大,包括提及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等部分细节。其中提到,当时的这个中文全译本是根据“英俄日”三种语言文字“对校”而来。
日记中还充满着21岁的俞秀松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忧虑与反思,同时又给人以希望。日记写道:“我很希望科学发达以后,人工天天减少,功效天天进步……我们此后对于社会改造,总该格外努力进行!”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由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收藏,它与众多烈士姓名一道被后人铭记。
青年虽已逝去,初心使命不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正在实现新时代的“接力”。
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纷纷重返“新老渔阳里”,以中、英、法、俄、日、德等语种重读《共产党宣言》重要选段。学校还专门成立学生理论宣讲团、举办“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等,引领学生重温昔日“新青年之路”,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课外实践。
“我们用青春诵读经典,去‘穿越时空’体悟新青年的力量之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廖文其说,建党100周年对于上外学子意义非凡,党最早开展的多语种培训和语言翻译工作在上海形成了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上外在党的诞生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努力接过新青年的“接力棒”。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百年前的青春之声,今日依然掷地有声!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新青年
2020年6月,一群年轻人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参加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表达新时代青年学子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心与决心。不久,总书记回信了,年轻人欢呼雀跃。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书记在信中勉励青年,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写信给总书记的是上海复旦大学星火队的学生志愿者们。
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老洋房,是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的旧居。自从这里修缮完毕,星火队的成员就在此担任党史宣讲志愿者,把《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及其翻译者陈望道的故事讲给观众听。
“总书记的回信勉励我们不断向前。当代青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要举起伟大旗帜,先要树立远大理想,在现实中磨砺初心,在实践中坚定信念。”复旦大学团委书记赵强说,“我们坚持用最有感召力的故事滋润青年,用最有行动力的人物影响青年。”为此,复旦大学团委组建了“驻村第一书记讲师团”“人民城市讲师团”,邀请全国数百位扎根一线的青年工作者,为青年展示“历史场景”“改革情景”“基层实景”和“奋斗前景”,鼓舞青年投身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014年5月4日,恰逢五四运动9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这番话,令复旦星火队成员李亚男至今难以忘怀。李亚男告诉记者:“对我个人来说,青年时代的‘第一粒扣子’便是学习陈望道先生的精神,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践行初心使命,关键靠行动。2020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中国青年主动作为,敢于担当。“背起行囊,到西部去!”在西藏多地留下足迹的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梁晴雪,用知识和智慧支援当地完善城镇规划。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英国归来的留学生曹元元主动担当,迅速成为一名社区防疫隔离点的志愿者,与当地的医护人员、清洁工人,并肩筑起“防疫长城”。在吉林长春,“90后”乡镇干部李文政忙着协助老乡春耕春种,他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脱贫后要防止返贫,驻村干部也要防止懈怠,一刻也不能松劲。”
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面向未来,我们永远做新青年
4月29日11时许,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搭载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在指定区域观看升空的人群中,身穿红色T恤的上海交通大学“逐梦航天”社会实践团格外显眼。
“天和升空,让我们这代年轻人看到了党的伟业要靠不断奋斗才能实现。”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党员籍元说:“展望未来,‘空天报国’的火炬,正在交到我们青年一代手中。”
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书记钱文韬说,把小我融入时代,把青春融入山川田园、星辰大海,2021年上海交大将派出超过1万名师生到全国各地开展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青年,是时代的面孔。未来,属于新青年。
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从田间地头到高楼大厦,从三尺讲台到科研一线,今日之中国青年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以满怀赤诚追求理想,以开拓进取定义青春。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对新时代新青年提出了“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殷切期望。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女篮队队长宋珂昕说:“总书记非常关注体育的发展。作为运动员、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要更加努力训练,为国为校争光。”
“总书记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嘱咐我们要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每一点都讲得深入浅出。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清华大学应届博士毕业生孙启明说。今年7月毕业后,他将启程赴内蒙古自治区从事研究工作。
到祖国最需要青年人才的地方去!在今年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名单中,人们看到,有脱贫一线的“90后”驻村干部,有勇攀科研高峰的青年学者,还有飞行员、消防员、邮政投递员,等等。
前不久,人们在上海一家医院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排队人群中“意外”发现了昔日跳水冠军吴敏霞。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退役后她积极参与群团工作,当选共青团上海市委兼职副书记,在抗击疫情、推动复工复产和青年志愿者工作等方面总是身先士卒。
谈及自己的党龄,吴敏霞曾有这样一段名言——“2008年,对我而言,有两件大事。一件是获得北京奥运会女子双人3米板金牌,这是我运动生涯的第2块奥运金牌;另一件事是,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说,拼搏和坚持始终是一名党员的精神体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在上海,经过修缮的中共一大会址已初露芳容,众多参观者驻足拍照,期待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距离中共一大会址1公里开外的“新老渔阳里”,客流量明显攀升,众多青少年参观者在此流连忘返。
百年前,很多新青年抛弃优渥的生活,毅然决然献身革命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后,众多中国青年迎来成长成才的“黄金时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门提出,“深入实施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的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
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新的征程上,今日之中国青年有了更加宽广的舞台、更加精彩的赛道,将激荡起更加奔腾、更加澎湃的青春力量。(记者许晓青、郭敬丹、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