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8日电 题:塔里木“同心圆”里看南疆发展巨变
新华社记者
塔里木盆地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最宽处600公里,周围是昆仑、帕米尔、天山,中间是3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新疆和平解放前,受困于偏远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条件,环塔里木盆地居住的百姓生活长期陷于贫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塔里木盆地中的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圆心,建设纵横交错万里公路、铁路、电路、天然气管路,打破自然环境桎梏,画出一个个“同心圆”,在较短时间内推动南疆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提升。
在新疆和田地区沙漠中,电力工人在一处铁塔上进行高空作业(2020年9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打破桎梏 筑起“同心圆”
清晨,新疆和田喀让古塔格村,村口的线路班车正准备启动,压面馆内电机不断“吐出”面条。
这个千余人口的小山村,2014年以前,各种生产生活资料还十分落后,人称“黑山村”。
2015年当地安居房改造完成,2017年出村道路硬化,2018年国家大网电接入……与此同时,当地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4000多元,迅速增长至2020年的14000多元。
喀让古塔格村的变化,正是塔里木盆地大发展的缩影。
从太空上看,南疆建设地图上,一个个环绕着塔里木盆地的项目落地、完工。
塔里木盆地现有包括村道在内的公路通车里程79522公里;750千伏电网2844公里、220千伏电网9970公里;天然气输气干线管道总长超3000公里;在建和建成铁路环线2716公里;环盆地周边沿线建成十几个民用机场……它们,就像一个个“同心圆”,把塔里木盆地各族同胞紧紧连起来。
新疆和若铁路铺轨现场(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阿曼 摄
道阻且长,今天的成就得来不易。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田市郊,一座纪念碑向着216省道高耸着。杨四清、苏玉林、马泽、袁光秋……14名筑路英雄的名字,永久镌刻在碑上。
1984年,武警交通第五支队受命修筑这条翻越昆仑的盘山道,但山势险峻、施工危险性大。4年后,118公里的路通了,这14名建设者长眠在喀喇昆仑山中。
“在沙漠里修铁路,设备都很难进去,还要小心沙尘暴。”今年59岁的王尽忠是新疆和若铁路公司董事长,参与了除喀什到和田段的所有南疆铁路建设。
建设之时困难,维护起来更需要毅力。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国网巴州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输电运检五班班长艾合买提·托乎提和他的班组成员们,正艰难地巡检在220千伏塔中线下。
天热时普通的鞋底都会烫化掉下来;风大时不敢多走半步,怕迷失在沙漠……“这条沙漠线有865基杆塔、315公里,可供且末10万多人用电,辛苦也值得!”艾合买提·托乎提说。
大漠无言,芳华无悔。
几十年来,无数建设者们将青春和汗水留在了茫茫沙海,曾经山长水远之地,早已换了模样。“同心圆”“画”出了南疆人民新生活。
这是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貌(2019年11月19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绿洲崛起 百姓换新颜
于田县城往北,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地带。达里雅布依村民、84岁的阿不都哈里克·依明回忆说,搬到新居以前买个面粉都要在沙漠里走10多天,路上喝河水、睡沙漠,吃的只有馕。
4年来,达里雅布依村民陆续搬迁到离县城90多公里的新定居点。柏油路、35千伏输变电线路、自来水管网,把定居点与县城连在一起。
如今,阿不都哈里克住在不进风沙的新房里,喜欢看电视,“电视上好多东西没见过”;喜欢吃红红绿绿有蔬菜的拌面,“好吃,以前没吃过”。
达里雅布依村民曾被称为“最后沙漠部落”,居住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绿洲中,离县城200多公里。易地搬迁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让“部落”一步跨入现代。
基础设施的“同心圆”不断延伸,伴随的是南疆人民摆脱贫困、发展振兴。
——特色农业发展起来了。香梨、苹果、红枣、葡萄、甜瓜、核桃、巴旦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塔里木瓜果飘香;棉花、番茄、辣椒、木耳、玫瑰、恰玛古……经济作物将塔里木盆地染成七彩画卷。
借力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网络新基建,创新的“公铁联运”“集拼集运”等运输方式,塔里木盆地里的农产品远销海内外。南疆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番茄、辣椒产地。特色农产品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现代工业兴起来了。和田地区墨玉县,一家肉鸡全产业链生产加工企业扎下了根。“路挺方便,企业大门拐出去不久,便可以上高速。”企业行政管理部经理王金磊说,劳力、电力、土地成本都较低,产品不缺竞争力。
曾经的和田,“轻工业是弹棉花,重工业是钉马掌”。如今的和田,有工业企业1014家,规上工业企业103家。
——大美新疆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罗布人世代生活在新疆罗布泊一带,打鱼为生,和外界打交道不多。随着公路的延伸,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人群进入大众视野。
现在的罗布人村落已经开发成景区,源源不断的游客顺着水泥大道来到村寨,体验罗布人传统生活。2019年这个景区接待游客45万人次,主打经营红柳烤鱼的阿木东当年收入近10万元。
基建“同心圆”上的这些生产生活故事,是塔里木盆地巨变的生动写照。
这是2020年5月17日拍摄的建设中的新疆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沙海扬帆 万里通未来
这一天,26岁的电力工人魏小军像往常一样,带好防沙面罩、护目镜、望远镜、铁锹等,跟随师傅艾合买提进沙漠。守护电力线路大半辈子的艾合买提即将退休,但他的经验与精神,正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面向未来,塔里木盆地里的“同心圆”并不缺少守护。踏上新征程,基建的“同心圆”还在向更远的地方延伸。
且末,王尽忠顺着正在沙漠里建设的铁路钢轨望向远方。和田至若羌的铁路是塔里木铁路环线的最后一段,全长825公里,一多半在无人区,预计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沿线惠及百余万人口。“为了南疆百姓,再难、再远,我们也要把铁路建起来。”他说。
相关部门资料显示:乌鲁木齐至尉犁319公里高速公路正在天山中掘进;尉犁——若羌——和田超过1100公里的高速公路项目正在沙漠戈壁中挺进;和田到若羌铁路预计2022年建成;莎车至和田II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预计今年底建成投运;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将持续推进。
在新疆尉犁县罗布人村寨里,罗布人阿木东·艾不东在塔里木河畔烤鱼(2019年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南疆各族百姓的盼头更足了。
塔里木盆地西边,喀什老城居民、65岁的买买提·吾斯曼正在自家经营的“百年老茶馆”里品着当天的第一壶茶,并着手准备着今年旅游旺季的到来。
“以前烧茶,除了干草就是煤,只能大锅煮,茶的品质一般,顾客大多是周边居民,没有游客,生意算是小打小闹。”买买提说。如今,随着机场、高速的建成,老城改造完工,茶馆也用上了天然气,生意越做越大。
喀让古塔格村的班车司机阿布力肯·艾比布拉能致富靠的是路。2013年,他买了第一辆皮卡车,用于接送村民往返于和田;2015年买了辆翻斗货车,运送砖石料;去年底,他又买了辆新车,用于客运线路运营。
近些天,他常去和田县城的楼盘转转。“想要在县城买房,到县城做点生意、投资公司。”他说,路通后,见得多了,思维开阔很多,梦想也多起来了。
公路、铁路、电路、天然气管路,打开了束缚塔里木盆地各族百姓生存发展的桎梏,也铺就了南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金光大道。(记者:黎大东、许晟、张晓龙、董博婷、顾煜、杜刚、符晓波、张钟凯)
新华社记者 王菲 张晓龙 编制
新华社记者 王菲 胡虎虎 编制
新华社记者 王菲 关俏俏 编制
新华社记者 王菲 魏海 编制
新华社记者 王菲 胡虎虎 编制
新华社记者 王菲 张晓龙 编制
新华社记者 王菲 赵戈 编制
新华社记者 王菲 丁磊 编制
在新疆和田夜市,一商贩展示刚刚切好的瓜果(2020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这是新疆和田县喀让古塔格村一家小吃店铺(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艾德莱斯绸工匠艾麦尔·艾力在接丝线(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这是2020年11月4日在新疆策勒县天津工业园内拍摄的智能制造产业园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