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05/ 28 18:33: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全媒+丨新出土千余件重要文物后 三星堆吸引中外媒体读懂中华文明

字体:

  新华社成都5月28日电 题:新出土千余件重要文物后 三星堆吸引中外媒体读懂中华文明

  新华社记者肖林、童芳

  走进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的考古大棚,隔着透明的考古方舱,看着身着防护服的考古人员在能调节温度、湿度的方舱内,从满坑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中,逐件提取文物,是怎样的一种震撼?如果得知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1000余件重要文物后,专家推测仍有大量金属器、玉器、象牙等珍贵文物等待发掘,站在两千平方米的考古大棚内放眼12平方公里的三星堆遗址,又是怎样的震撼?

  28日,“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推介会邀请30多家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零距离感受三星堆考古。

  在考古大棚外的推介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四川省副省长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等,从不同层面介绍了三星堆考古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以及在遗址发掘、保护,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相关计划,并回答了记者的相关提问。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三星堆遗址于1927年发现,1934年开展了第一次考古发掘,1963年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考古发掘,1986年发现了两座“祭祀坑”,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骨器和陶器等1720件,让三星堆遗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十二五”以来,三星堆遗址考古主要围绕聚落考古开展。

  2019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34家科研单位和院校对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所在区域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新发现“祭祀坑”6座,截至目前已出土重要文物上千件。其中八号坑灰烬堆积层发现大量青铜神树碎件、小型人像等中小型铜器,已提取黄金树叶、金箔、青铜器、玉器、石器等文物。目前灰烬堆积以下的黄色沙土堆积已经显露出来,同时开始暴露出多根大型象牙,表明沙土堆积之下应当掩埋有较为完整的大型器物,这也与前期的电磁探测数据相吻合。

  唐飞介绍,新发现的圆口方体铜尊、拱手立人像以及口部附加龙形附件的铜器,无一不再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而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表面的纹饰等都是古蜀文明与国内其他地区密切交流的见证,其中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更进一步展现了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提供了典型实证。

  国新办对外推广局副局长李智慧说,这次推介会是“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的重要一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希望通过联合主办这一主题活动,让国内外民众更好地了解三星堆文化,更深地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进一步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5月28日,“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推介会在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举行。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4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扭头人像和象牙(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中新发现的青铜器和象牙(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 摄

  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中新发现的青铜器(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8号“祭祀坑”内工作(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器和象牙(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4号“祭祀坑”内工作(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4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6号“祭祀坑”内工作(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4号“祭祀坑”拍摄的玉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中新发现的青铜器(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8号“祭祀坑”内工作(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考古人员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4号“祭祀坑”内工作(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考古人员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4号“祭祀坑”清理玉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5号“祭祀坑”中,考古人员清理新发现的金面具残片(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6号“祭祀坑”拍摄的待发掘的“木箱”(画面右侧)(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4号“祭祀坑”拍摄的玉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4号“祭祀坑”内工作(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8号“祭祀坑”拍摄的玉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4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扭头人像(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8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残件(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纠错】 【责任编辑:刘笑冬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27504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