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6/ 08 18:11:16
来源:新华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感受小康丨从“吃饱吃好”到“吃绿色”“吃健康”——感受“小康菜谱”新变化

字体: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题:从“吃饱吃好”到“吃绿色”“吃健康”——感受“小康菜谱”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王雨萧、于文静

  从“盘中羞涩”到“天天过年”;从“吃饱吃好”的朴素心愿,到“吃绿色”“吃健康”的升级需求……对于自家餐桌的变化,中国老百姓感受最深。

  一蔬一饭,一茶一饮。饮食的变迁,记录了人民生活走向小康的点滴变化,见证着社会发展的足迹。

  “小时候粮食短缺,饭桌上常年摆着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一到冬天,街头巷尾都是搬运大白菜的人和三轮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退休工人吴玉珍回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农田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装备不断迈向机械化、现代化。带着“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朴素愿望,袁隆平等无数农业科技人员躬耕田野、不懈探索,致力于让中国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

  眼下,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肖湾村的麦田里,一辆辆收割机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农民正忙着装运、晾晒刚刚收获的新粮,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当地技术人员信心满满地表示,今年夏粮又获丰收。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产出持续增加。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2263.6亿斤,无法满足人们温饱需求;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温饱不再是问题,吴玉珍家的餐桌悄然发生变化:各类蔬菜瓜果、肉禽蛋奶、进口美食被摆上了桌,下馆子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人这些年的饮食变化,可以概括为: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中国正在经历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方式的深刻转变,主食在食物消费支出和营养来源中的占比大幅下降、副食大幅上升;成品、半成品和在外消费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人的“小康菜谱”又有新变化。随着健康饮食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曾经淡出餐桌的玉米面、高粱面等粗粮食品强势回归,成为不少家庭的“主食担当”。绿色、安全、健康,成为国人饮食新的关键词。

  “过去门店的畅销菜是酱爆茄子等重油重盐的荤素合炒,现在消费者更喜欢绿色蔬菜和菌菇类菜品,我们近期推出了鸡枞菌炒百合等一系列口味清淡、营养健康的新菜品,销售火爆。”上海梅龙镇酒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更注重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初步形成了以谷物等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瓜果蔬菜为补充的中国特色东方膳食结构。

  食物“奔赴”餐桌的方式也在改变。电商物流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菜市场被“搬”上手机和直播间……动动手指一键下单,各地美味“飞奔”而来。

  “我们已在全国建立120座拼购村和71家拼工厂,苏宁家乐福完成了约30个生鲜直采基地建设,通过原产直采、产销一体,更多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餐桌。”苏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未来将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稳定粮食生产,增加“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从“吃饱吃好”到“吃绿色”“吃健康”,“小康菜谱”的迭代更新始终与国家发展变化同频共振,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纠错】 【责任编辑:刘笑冬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754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