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06/ 28 09:51:29
来源:北京日报

百年大党 何以为钜

字体:

  致读者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回望奋斗路——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从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到进入新时代的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段段震古烁今的“天地传奇”。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说:“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经过百年砥砺奋斗,中国共产党变得更加成熟强大、朝气蓬勃——已由成立时仅有50多名党员且处于秘密状态下的弱小政党,发展成为一个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进的关键变量。中国共产党由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牛的创业团队”、“最大的成功学”。

  “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这样写道。而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核心要义,在于读懂“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本刊精心策划推出“百年大党 风华正茂”特刊,着重从“大党”“大道”“大样”“大业”四个层面,深情深入回顾中国共产党的非凡历程、光辉业绩、伟大创造,生动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成”,进而深刻揭示“百年大党 风华正茂”的核心密码——这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本刊编辑部

  2021年6月28日

  李忠杰

  阅读提要

  ●1956年,董必武借用《庄子》内篇《人间世》的一句话,挥毫题词,送给一大纪念馆:“作始也简,将毕也钜。”“钜”,通“巨”,大也。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程,就是这样一个由“简”而“钜”的过程。这个“大”,这个“钜”,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百年奋斗、百年探索、百年自身建设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的大党之大,并不仅仅在数量,更重要的还在力量。数量,是力量的基础,但只有把庞大的数量转化为严密的组织,才具有巨大的力量。

  ●百年大党,规模之大,力量之大,作用之大,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总的来说,大,还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根本上还在于“大”后面的内在性质、品质和气质。

  走过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名副其实成为一个大党。如果放在世界上加以比较,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956年,董必武借用《庄子》内篇《人间世》的一句话,挥毫题词,送给一大纪念馆:“作始也简,将毕也钜。”“钜”,通“巨”,大也。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程,就是这样一个由“简”而“钜”的过程。这个“大”,这个“钜”,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百年奋斗、百年探索、百年自身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在举国同庆党的百岁华诞之时,我们考察一下中国共产党何以为钜、何以成钜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并从中感悟出一些规律性的道理来。

  规模之大

  “大”有很多标准,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我们先从规模说起。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果将世界各国按人口排序,这9100多万也可以排在前20位之内。

  回到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按照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英文译稿)》的规定:“在党员人数超过五百,或已成立五个以上地方执行委员会时,应选择一适当地点成立由全国代表会议选出之十名委员组成之中央执行委员会。”因当时人数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一大没有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会,而是选举产生了一个三人组成的中央局。这样一个小小的规模,似乎微不足道,也难成大事。但他们是种子、是酵母、是走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先锋。

  党成立后,立即深入工农,广泛开展群众运动,扩大党的组织和规模。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由此,党在为实现初心使命的过程中,也开始了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从1921年至1949年,党员数量在波浪起伏中迅速增长:1921年7月一大时,58名(《中国共产党简史》中的说法是“50多名”);1922年7月二大时,195名;1923年6月三大时,420名;1925年1月四大时,994名;1927年4月五大时,近5.8万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1万多名;1928年6月六大时,4万多名;1934年,30多万名;1937年初,4万多名;1945年4月七大时,121万名。

  党员数量的增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多次曲折。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说:“我们党有两次变小过,大起来又小了,大起来又小了。头一次,五万多党员剩下没有多少;后来一次,三十万党员也剩下没有多少。按比例说,头一次的损失还小些,五万多人剩下万把人,剩下了五分之一;后来三十万剩下不到三万,只有二万五千左右有组织的党员,还不到十分之一。现在又大起来了,小指头变成了拳头,今后不要再让它变小了。”

  这样的大小变化,与党的经历有关。抗战之前,党有过蓬勃发展,也有过失误曲折。党员的数量变化,直观地反映了这个过程。抗战期间,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赢得了人心,也扩大了自身队伍,党员数量直线增长,而且从1945年的七大开始,党员数量就没有再减少过。

  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员和党组织从秘密转为公开。基于党的事业、影响和掌握政权的地位,更多的民众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所以党的队伍一路发展壮大。虽然党也不断对自身进行过清理,但党员人数仍然呈现出有增无减之势。

  1949年至1978年,党员数量是:1949年底,449万名;1956年八大时,1073万名;1969年九大时,2200万名;1973年十大时,2800万名;1977年十一大时,3500多万名。

  其中,在“左”倾错误逐步发展过程中,党的队伍有出,也有进。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组织瘫了、乱了,但党还在,党员队伍没有散,党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通过整党建党,党员数量仍在缓慢增长。

  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中国社会增强了活力,中国共产党也增强了活力。党的队伍一路高歌猛进,党员数量迅速增长。即使遇到风风雨雨,党也没有担心自身规模会缩小,而是警惕党员数量扩张可能带来的问题,一直从严把守着质量之门。1978年年底,3698万名;1982年十二大时,3900多万名;1987年十三大时,4600多万名;1992年十四大时,5100多万名;1997年十五大时,5800多万名;2002年十六大时,6600多万名;2007年十七大时,7300多万名;2012年十八大时,8200多万名;2017年十九大时,8900多万名;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党员总数达到了9191.4万名。

  显然,党员数量就如同一部密码。从这些数字的构成、变化和比较中,可以解读出10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变化,解读出党的目标和任务的实施过程,解读出党所经历的艰辛和曲折,解读出党的建设的成就,解读出党的规模由小变大的原因。

  如同GDP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能综合性地说明最重要的国力问题一样,党员数量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能说明一个最重要的事实: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由小到大的过程,直到今天成为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奇迹。

  力量之大

  中国共产党的大党之大,并不仅仅在数量,更重要的还在力量。数量,是力量的基础,但只有把庞大的数量转化为严密的组织,才具有巨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不是一个简单、随意甚至凌乱的数字,而是一组严密、有序、高度组织化的数据。

  列宁说过,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让俄国翻转过来。他做到了。中国共产党,实际上也把中国给翻转了过来。靠的什么?有很多原因,但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组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化程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密、最强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除了宗旨、思想、任务等等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组织。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接受了列宁的先锋队理论,致力于把党建设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战斗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严密整体。100年来,党通过不断实践,反复探索,逐渐形成了严密、有序和统一的整体。党由党章加以规范,并由专门的纪律检查机关加以保障。

  党的最重要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在这种组织体系的基础之上,党不断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从中国国情和不同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党的目标任务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从而形成了党的综合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全部历史过程中,也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业中。

  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力量,100年来不断发展,日益强大,并同时转化为国家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从而形成了党和国家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基本态势,创造了人民公认的许多奇迹。

  依靠这种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解放战争为例。1946年7月时,人民军队约127万人,而国民党军队约430万人,在军队数量、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明显地占有优势。到1947年7月,人民军队发展到195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减少到373万人。1947年7月,毛泽东提出计划用五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同蒋介石斗争的问题。实际上,最后只用了3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完成了。

  依靠这种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以“一五”计划为例。新中国构画的第一张蓝图,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政权的期待和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望。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这样巨大的建设投资,是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无法企及的。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填补了重工业建设的很多空白,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过于集中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开始形成了工业布局的新框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这种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经过长达40年的论证和近两年的施工准备,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2012年7月4日,最后一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正式交付运行,32台机组全部投产。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可抵御特大洪水,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规划力、组织力、决策力、动员力,是难以设想、难以建成的。

  进入新时代以来,依靠这种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纵观1949年以来的经济总量:1952年是679亿元;1956年突破1千亿元人民币。改革开放以后不断突破:从1978年的3645亿元,到2012年跨过50万亿,达到519470亿元。进入新时代,继续大步跨越:2014年,跨过60万亿,达到63.6463万亿元;2020年,突破百万亿大关。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598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了经济正增长。

  “力拔山兮气盖世”,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用这句名言来形容,大概是不为过的。

  作用之大

  中国共产党的规模和力量不断扩大,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不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就利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等形式,组织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其中,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在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克服港英当局的种种阻挠和破坏,坚持罢工56天,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在各革命根据地,党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开始学到治国安邦的本领,培养了执政能力,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造就了一批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成为以后党在全国执政和领导各族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预演。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大力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领导抗日军民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造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特别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广大人民群众和军队官兵,以高昂的斗志和精神状态,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奇迹,为奠定国家的工业和民生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1953—1956年建成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厂,是发展中国汽车制造的最早的标志性工程。为了建设一汽,中组部从全国各地抽调了150多名厅局级干部到筹备组从事领导工作,东北局调配了529名机关干部并从农村中挑选了一大批党员、团员及复员军人,使来到一汽参加建设的干部猛增到4000多人。第一机械部抽调了全国一大批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和汽车行业的专家,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建工部从上海、大连、沈阳、北京、天津等地调来大批技术工人和能工巧匠。几万名建设大军冒着东北的风霜雨雪,披星戴月,终于在1956年7月生产出了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发挥了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先驱的作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党和国家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坚强决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启动和展开的标志,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的标志,对于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面貌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根据邓小平的设想,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成为激励全国人民为一个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行动纲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步扎实地向前推进,并根据实施的成效、条件和新的要求,适时丰富、发展、细化,向前延伸和推进,统筹指导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一个发展中大国作出如此长远的规划,并一直发挥着如此重大的作用,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针对大量贫困人口,又特别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实施了扶贫开发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打响了一场新的脱贫攻坚战,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到2020年底,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并保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

  百年大党,规模之大,力量之大,作用之大,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总的来说,大,还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根本上还在于因其本领高强而壮大,在于“大”后面的内在性质、品质和气质,即在于党是否能始终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走在时代的前列;是否始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是否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否始终保持自己的廉洁清明;是否始终具有亲和力、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因为在这些根本内容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百年大党的“大”才具有了实质性意义。面向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在这些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作者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纠错】 【责任编辑:徐可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4112760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