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总书记考察年中回望”系列报道之一
圆梦小康丨广西桂林毛竹山村:小葡萄如何串起大梦想?
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壮交响,也是人民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回望2021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地方考察中走进田间车间,情系百姓乡亲。人民网记者通过回访总书记考察过的特色产业,描绘各地人民以实干圆梦小康、用双手成就幸福的壮美画卷。
“你们这里主打什么品种?”
“南玉、红地球,还有温克。”
“价格怎么样?”
“最低能卖到3块,好的能卖到4块。”
“亩产能达到多少?”
“3000斤。”
4月25日,习近平来到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详细询问葡萄产量、品质、销路、价格等情况。他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曾经的毛竹山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谋生,生活普遍困难,有民谣记载“毛竹山,泥瓦房,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
如今,这里变成了“毛竹山,葡萄香,家家户户住楼房,共同富裕奔小康”。
一串葡萄如何引发幸福蝶变?
“2006年我嫁到村里,第一次来的时候,村里很多都是泥瓦房,到处是泥巴路。”回想起以前的苦日子,村民罗玲玲记忆犹新。
穷则思变。村里商议发展葡萄产业。“葡萄种植成本不低,买薄膜、立水泥杆、搭棚架、买种子,一亩就要投入六七千块钱,管理上也要求精细,万一失败,钱岂不是打水漂?开始大家都有顾虑。” 毛竹山村葡萄协会会长王海荣回忆说。
为了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毛竹山村的党小组多次组织村民外出考察葡萄产业,村里的王海荣、王世迁、王福生等几名村民先行先试,成为首批成功引进高品质葡萄的创业带头人。
第一年种了50多亩,来年喜获丰收,亩产值8000多元。看到种葡萄能挣钱,村民们纷纷主动加入葡萄种植行列。
经过几年的发展,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越来越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村里成立了党群理事会和葡萄种植协会,推行“党小组+理事会+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实验田”葡萄园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模式,技术员不仅手把手地教,还坚持跟踪服务。
产业兴、村民富。目前,毛竹山村种植葡萄320余亩,全村46户家家都有葡萄园,多的有十几亩,少的也有两三亩,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2020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
王海荣介绍毛竹山村葡萄产业发展情况。人民网 沈泉池摄
经常下村传授果农种植技术的桂林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中心水果生产技术推广科科长郑吉祥告诉记者,村民把“南玉”葡萄的品质培育得出类拔萃,口感清甜,果香扑鼻,卖的价格也比别的地方高。
致富以后,毛竹山村村民统一规划,拆除旧房子,建起了新的楼房,完善了水、电、路、网等公共设施。
如今走在村中,精致典雅的景观护栏,统一规划的民房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把全村连接起来,文化活动室、球场、戏台也建了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一座大花园之中,村民的小康日子越来越红火。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毛竹山村建起了农家乐。人民网 沈泉池摄
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村子发展起来,到访游客越来越多。
“现在每天都有游客到村里,今年我们已经开了4家农家乐,乡村旅游也给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毛竹山村所属的南一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荣介绍,村子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仅十分钟的车程,许多游客会在参观完后到毛竹山村游玩吃饭。
近年来,毛竹山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营林造林430亩,发展葡萄采摘体验、农业观光旅游,促进村庄美和环境美有机融合。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梦想已经在这里成为现实。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们选择种葡萄这条路,一直这么走下来了,现在尝到甜头了,而且感到有奔头,那就继续发展下去,发展得更好。”
总书记的这番话,让毛竹山村的村民们的心暖洋洋的。
“总书记的肯定,说明我们村的路子走对了,走好了!”王海荣坚定地说,“接下来还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引进葡萄新品种,提升种植技术,打响品牌,争取让我们的葡萄价格再翻一番。”
“总书记的嘱托和鼓励,我们牢记在心。”王军荣表示,“一定不负使命,再接再厉,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做大做强葡萄产业,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葡萄种出致富路。如今的毛竹山村人正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再长征的动人故事。“8月份葡萄就要成熟上市了,真希望总书记也能尝尝。”王海荣笑着说。(沈泉池、严立政、黄玉琦)(视频拍摄:严立政;实习生刘佳莹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