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7月31日电 题:青海西宁:收起“万能章” 轻装下基层
新华社记者张子琪
“今天社区播放电影,我过来看看。”日前,70岁的谈宝虎老人在北商业巷社区活动中心对记者说。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北商业巷社区总人口7000多人,其中老年人口2000多名。“以前社区办公地点面积小,若不办事,大家不会到社区来。”谈宝虎说。
“现在社区搬入新址,各类功能室俱全,群众随时可以来享受社区服务。”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北商业巷社区党委书记严红新感受颇深。“回归服务本位,社区‘轻装上阵’,我们有了更多精力去谋划形式多样的活动。”严红新说。
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过去,北商业巷社区和大多数城市社区一样,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人手有限的社区只能“小马拉大车”,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2018年,青海省出台一系列文件,取消177项群众办事创业证明;2020年,西宁市民政局明确6大类16项具体措施,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清理整合社区挂牌、整合报表台账、压缩会议和工作群、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等内容,为社区“减负增效”。
“减负”后的北商业巷社区,结合实际,着力打造智慧化暖心社区,成立“1+6”小棉袄志愿队,为辖区孤寡老人上门办业务、聊天送温暖;与联点单位共驻共建,围绕群众需求开展多类培训活动;建立“政务e家服务站”,高龄补贴审核等10余项业务,群众无须排队,即可线上办理……
“社区减负不是单纯‘瘦身’而是‘健身’,减的是超出职责的行政负担,加的是服务居民的主业重担。”严红新说,“现在我们可以从‘开不完的证明、填不完的报表’中抽身出来,走进辖区楼院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唤醒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
为支持社区党组织“有钱办实事”,西宁市按照每年每个社区20万元标准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社区自治能力显著提升。
“以前我们办花灯都要外部资助,更别说为辖区居民改善居住环境了。”城东区育才路社区党委书记高婷说,去年社区利用专项经费,在几个老旧小区建立党建活动中心、爱老幸福食堂,平整道路、维修健身器械,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难心事”。
“基层社区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社区‘减负’让我们更好地服务群众,解决基层工作难点,调动起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家工作更起劲了。”高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