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音频 一起聆听↓
“你好,我叫索朗德吉,我叫觉果,我叫洛卓嘉措,我叫拉巴,我叫格桑,我叫索朗罗布,我叫春拉,我叫格桑朗杰,你好我叫洛丹……”
看着这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我还真有点小紧张。我天生就脸盲,感觉大家都长得差不多,名字也差不多,还真是傻傻地分不清了。我心里默默叮嘱自己,明天第一件事就是去人事办公室要一份分社的通讯录!
新华社西藏分社位于拉萨市城关区朵森格路7号。新华社记者张兆基 摄
那是第一天到西藏分社报到。那天是3月1日,星期一,阳光特别灿烂,风很大。
内心还是有些按捺不住的小激动,因为终于要和好些“网友”见面了。
在总社的时候,和分社小伙伴们沟通都是通过网络。大家天南地北终日忙碌,碰面的机会非常少。这下终于能见到真人了。虽然没有照过面,但是在心里早已经把彼此当成是多年的老熟人了,格外亲切。还有一些人,他们从其他分社过来援藏。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相聚在这里。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儿啊!
亲切的老面孔,热情的新面孔,开始还好,后来我这脑子就真真不够用了。记住汉族同事的名字倒不难,要记住这么多藏族同事的名字对我来说绝对是个挑战。
在我看来,藏族同事的名字一个个都特别又好听,可是我这木头脑袋记住了前面的,后面的就忘了。
微笑是法宝,记不起来名字没关系,我就不停地冲他们点头微笑。
藏族同事的名字多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和六个字。一般来说,普通人的名字里没有姓氏。继承父母的姓氏对于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民族来讲是普通的事,但对于藏民族则不同。
在旧西藏,过去人们都习惯于拜活佛或高僧为孩子求名。只有达官贵人才有姓氏,他们把领地和封号冠在自己的名字前,以彰显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世家。
而对于旧西藏的农奴来讲,无需也不可能有姓氏,因为人们只需要知道他是哪一个贵族世家的农奴,至于它本身出生在什么家族,那就没有人去在意了。
藏族老人桑登在西藏民主改革后分得自己的土地,紧紧抱着一块写着“桑登的土地”的木板。(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展)新华社记者孙阳 摄
由于人身不独立,有没有姓氏对于普通藏族老百姓都毫无意义,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供人叫唤的符号而已。
所以,这里的人们有用自然界的物体作为名字的。比如说达瓦——月亮,尼玛——太阳,白玛——莲花,梅朵——花。
旧的取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沿用至今。
“拉巴的名字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星期三出生的意思,另外一种是风之子,就是风的意思。”
也有用孩子出生的日子或星期几来起名的,如米玛——星期二,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巴桑——星期五。
“你好,我叫边巴。边巴是星期六。”
这种取名字的方法,简单又好记。除此之外,还有用很多含有美好寓意的词汇来起名字的。
在西藏朗县洞嘎镇诺村采访的种植能手卓嘎,她一个人打理家里的三个辣椒大棚。卓嘎的意思是美丽的女神“白度母”。新华社记者董琳娜 摄
“我的名字叫罗布次仁,罗布是宝贝的意思,次仁是长寿的意思。因为过去的西藏婴儿死亡率比较高,我哥哥前面就夭折了,后面我的名字里就加了个次仁。”
“格桑的意思就是吉祥的意思。”
“索朗是有福气的意思,德吉是幸福的意思。所以我的名字就是爸爸妈妈给了我一个非常美好的祝愿,希望我又有福气,又很幸福。”
“我的名字洛丹的意思是意志坚定。”
“洛卓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而嘉措是大海的意思,所以我的名字就是智慧的海洋。”
“索朗就是有运气的意思,罗布是宝贝的意思,就是有运气的宝贝。”
由于这种取名方法就出现了很多重名。
“我们家有两个拉姆,我母亲叫拉姆,然后我大嫂也叫拉姆。”
拉姆在藏语里就是仙女的意思。我在采访中也遇到了好几位采访对象都叫拉姆的。
“网红”拉姆在山南市琼结县久河村的家里和粉丝互动。她通过网络直播分享生活日常,并帮村里的乡亲们售卖酥油等土特产。新华社记者孙瑞博 摄
“我上学的时候,班里有三个叫卓玛的姑娘,所以老师就用大卓玛,中卓玛和小卓玛来区分她们。”
卓玛的意思是“度母”,在藏族文化里是一位很美丽的女神。
由于重名,有时候经常闹乌龙,搞得人哭笑不得。
“有一次我写好稿子,总社编辑老师打来电话问,稿子里的采访对象是格桑朗杰,最后记者也是格桑朗杰,他说这不是一个人吧?”
我在西藏贡嘎县采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邦典技艺传承人嘎日,她展示了自己制作的邦典。嘎日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白白的”。邦典就是围裙,是用五彩丝线或者毛线手工织成的,是藏族服饰的一种标志。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 摄
千百年来,名字都是人们对生活成长的美好盼望,其实都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下的相同情感。
还有一些名字很有趣,“其加”“帕加”“其牛”翻译过来是“狗屎”“猪屎”“小狗”,你别笑,为什么藏族同胞也起这种名字啊?其实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在西藏,一般也是认为孩子的名字越通俗,生下来就越好养活。之前医学不发达,小孩容易夭折,所以起这种名字也是寄托着父母的美好盼望。
今昔不同往日,人们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不断追求自我,崇尚品味。藏族同胞在起名字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性化的名字越来越多。
“我叫旦增格宁。”
“我的名字叫丹增伦布,我的名字的意思是像山一样高大雄伟,心胸宽广。我的名字是爸爸和妈妈从字典里一个字一个字找的。”
“我的名字叫琅慈,听说藏戏里有一个仙女,比她还美的意思。”
“我给女儿叫琅慈,是从字典里找的。我就是想给她起个特别有意义、不平凡的名字。他们班有个拉泽,名字是一样的。我写的是琅慈,她写的是拉泽。现在随着我们这些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见世面的机会也多,想着从字典里找一些更有意义的名字给小孩取。”
这些名字不再使用传统的常用词汇,有的还融入了很多新鲜元素,相较于传统的藏族名字而言,特别而有新意。
到了西藏,我也有了一个藏族名字——德吉玉珍。新华社记者董琳娜 摄
不管是传统的名字还是新意十足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和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入乡随俗,到了西藏,我也有了一个藏族名字。我的汉语名字叫董琳娜。琳,是王木“琳”,是美玉的意思。根据“琳”字,同事给我取了玉珍,玉石的“玉”,珍贵的“珍”。前面还加了“德吉”二字。德吉就是幸福的意思。
你好,以后请叫我德吉玉珍。我是幸福的玉珍。
点击视频 有彩蛋哦↓
出品人:孙志平、沈虹冰
制片人:幸培瑜、罗布次仁、罗博
策划:吴炜玲、曹健
统筹:韩曦乐、张京品、董琳娜
记者:董琳娜、洛卓嘉措、孙阳
编辑:赵世芸、袁亨瑞
海报:张宸、丹增努布、旦增尼玛曲珠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西藏分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