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13 18:26:58
来源:中国记协网

南平广播电视台石雯佳:家在国家公园

字体:

石雯佳

  按(黄腹角雉的叫声)

  大家好,我是南平台记者石雯佳。您刚才听到声音,十分珍贵。它来自黄腹角雉,一个消失了近160年的物种。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考察时,在监控屏幕上看到了黄腹角雉熟悉的身影,他非常高兴。

  黄腹角雉,中国独有。武夷山是黄腹角雉的模式标本产地,所谓模式标本产地,也就是首次发现这个物种的地方。

  我能见到黄腹角雉,录到这段声音,多亏了武夷山桐木村村民詹建魁。他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原住民,曾经的身份是猎户,以捕捉鸟兽为生。国家公园试点以后,詹建魁有了第二个身份——护林员。和其他当地人一样,詹建魁称黄腹角雉是“呆鸡”,有多“呆”呢?黄腹角雉的飞行能力差,行动迟缓。更有趣的的是遇到危险的时候,别的鸟类大多飞走,“呆鸡”呢,选择“躲”起来,只不过“躲”的方法实在不高明,将自己的头埋进草丛里,身子还露在外面。这种“掩耳盗铃”的避难法,也难怪它在自然环境下的繁殖成功率只有10%左右,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黄腹角雉一度销声匿迹,“呆鸡”也成为了“鸟中大熊猫”。直到2018年,阔别将近160年,我们终于再次在武夷山见到了萌萌的“呆鸡”。今天的武夷山国家公园里,黄腹角雉的野外种群数量已经达到500至600只。(出黄腹角雉的叫声)

  是不是很像“乖”的音,“乖乖,乖乖……”

  听到了吗?这就是对国家公园专心治“雉”成效明显最好的应和。(字幕:专心治“雉”)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记录在册的鸟类增至393种。近两年来,发现了武夷山毛泥甲等11个新物种。

  国家公园,不是要建成无人区、隔离区。武夷山力求用10%面积的发展,换取90%面积的保护,富起来,是最直接的获得感。这里就要说说詹建魁的第三个身份——茶农。(动作:戴上帽子)

  我的这身装束,詹建魁用了一句顺口溜来描述——头戴冠、腰系带、脚穿鞋,而这也是武夷生态的新形象:

  头戴冠,是指让山顶绿树成林,固守水土。

  腰系带,是在山坡中间绿植环山带,促进鸟类、昆虫生态平衡。

  脚穿鞋,则是说在山脚建设森林护坡防沟,利用乔木灌木守护水土。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的6年,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从燕子窠出发。

  2018年,科技特派员廖红教授带着她的团队在这里打造生态茶园。夏种大豆,冬种油菜。套种大豆提升土壤肥力,油菜根部分泌物,能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钾。对一些昆虫来说,绿肥的芽叶,可比茶叶好吃多了,这就更好地避免茶叶被虫食。

  去年3月,总书记亲临武夷山燕子窠,正值油菜花开,茶山上一番金黄和翠绿交相辉映。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岩茶用自己的岩谷花香,回馈守护这片绿色的每一个人。

  最近,詹建魁的生态红茶,卖出了好价格,他进山更换了一批红外摄像头,希望找到更多武夷山里的“原住民”。

  廖红教授忙去各地推广燕子窠生态模式,南平生态茶园面积,已从10亩燕子窠,膨胀了近3万倍,到2025年,将有望建成全域绿色生态茶园。

  南平已编制完成《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总体规划》,保护和发展,我们举全市之力而为。

  非凡十年,武夷答卷。绿色的画布已经铺开,这片欣欣向荣的自然天堂、物种乐园,正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从容变迁娓娓道来。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的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来吧!

  一起探秘大自然,感受好生态;

  一起惬意品茶香,从容聊生意;

  一起畅游九曲溪,尽享慢生活。

  三“生”有幸,欢迎回家!!

  南平台石雯佳 2020年4月喜迎(南平)援鄂医疗队凯旋

  南平台石雯佳 2020年6月 福建省环境日主题活动全程冒雨直播

  南平台石雯佳 2021年7月 迎接本年度闽江(延福门)最高洪峰

  专家点评:

【纠错】 【责任编辑:张泽月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