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13 15:56:31
来源:中国记协网

重庆市大足区融媒体中心张玮:守望

字体:

张玮

  有没有人,把“守望石头”作为一生的事业?今天我带大家认识一群守石头的人。

  唐风宋雨,悬崖绝壁,匠人用铁器在山崖上敲击出星星火花,冰冷的石头生出了千古璀璨。这,就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它代表着9到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守好这些石头,很难。75处5万余尊造像,大多在密林崖壁间,即使在监控技术发达的今天,大足石刻的安全,依然离不开从乡村招募的69名义务文保员。

  快50的罗开洪是这其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的父亲罗均时,是大足石刻第一批义务文保员。从小,罗开洪就跟着父亲照看佛祖岩石刻。

  “就是些石头,天天守着有啥用。”年少的罗开洪非常厌倦,但父亲却从不生气,总是念叨着,暴雨来了,佛祖岩的破房顶没人拾瓦片,天晴时,张家娃子爱在这里乱图画……

  一晃数年,罗开洪在外有了一片天地,而父亲还在佛祖岩,这一守就是32年。

  2020年,罗均时叫回了儿子。“佛祖岩的钥匙交给你,以后,老祖宗的东西你来守。”病床前,罗开洪哭得像个孩子。

  他要面对的难题,哪里是回个老家那么简单。义务文保员没有工资,只有补贴,每月几百块,这怎么能撑起一个家!老婆、孩子能同意吗?罗开洪到底会如何选择……我在佛祖岩的第一次采访,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年底,罗均时走了,我以为罗开洪会放弃。没成想,他辞了工作,接了父亲的班,成了“守二代”,腿脚不便的妻子为了补贴家用打起了零工。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父亲一辈子的心血在这里,佛祖岩就是家,家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和收入微薄相比,文保员们更难面对的是孤独。

  大山深处的斗碗寨摩崖造像,周围没有住户,75岁的周耀德夫妇一个守斗碗寨,一个守家。

  老周是个喜乐的老头,每到饭点,他都会在斗碗寨门口等着,老伴一出现,他就乐呵呵地挥手。夏日里,老伴带来稀饭、咸菜,他都要夸上一句“我婆娘做的饭最好吃”。

  35年来,周耀德从不懈怠。十年前,一伙盗贼半夜来了斗碗寨,想偷石刻,被周耀德应声吓跑,从那之后,老周便每晚都住在斗碗寨。

  岁末隆冬,我再一次去采访这对老夫妻。斗碗寨还是那个斗碗寨,而周耀德却多了一份物是人非的寂寞。

  老伴半年前离世,从此,连一个陪他说话的人都没有了。那天,他带着我慢慢转悠,说这里是以前老伴放扫把的地方,这里是他们吃饭的地方,还有这儿,是他们坐着说话的地方。

  儿子多次劝他,别守了,来城里养老吧。老周却说,“国家要我守,肯定有道理”。再说,我在这儿守了一辈子,老伴儿就支持了我一辈子。守着这里,还有念想。

  我懂得老周的坚持,我是军嫂,与丈夫两地分居十年,我也渴望与爱人相聚,一家团圆,但老周夫妇、罗开洪父子,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义务文保员们的故事,告诉了我守望的意义,大足石刻不仅是重庆的,也是中国的,不仅是过去的,更是未来的,守住它就是守住文化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来重庆视察时,曾嘱咐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我也渐渐悟出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文化传承是不断延续的链条,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环,先贤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有责任把它真实完整地传给子孙后代!

  去年,我把大足石刻义务文保员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名字叫《我在乡村守国宝》,这个群体第一次走进了公众视野,收获了很多关注:原来在乡村山野,在密林深溪,还有这样一条坚实的文化守望链!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文保员的收入在增加,各类石窟保护修缮工程让石刻更加稳固、安全,大足石刻也第一次进入了国家统编教材。我知道,现在,就是岁月也风化不了这些石头了,因为无数人的守望,让它成为了民族文化自信的一方基石,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交流的一条纽带,而这,是我们送给历史最深沉的敬意,送给未来最珍贵的礼物!

重庆市大足区融媒体中心+张玮+采访石门山石刻的守护人

重庆市大足区融媒体中心+张玮+在斗碗寨摩崖造像采访周耀德

重庆市大足区融媒体中心+张玮+在石门山石刻保护工程启动现场采访

 

  专家点评: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