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9/ 22 14:12:34
来源:中国记协网

大众日报社陈巨慧:盐碱滩蝶变“新粮仓”

字体:

陈巨慧

  2022年6月,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五庄村老农民胡长海忽然成了新闻人物,他所种的8亩“济麦60”,在3.75‰盐碱度、一水未浇的情况下,经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460.98公斤,创造了盐碱地小麦的高产典型。

  垦利区地处黄河入海口,这是一片不断生长的希望之地,也曾是寸草难生的盐碱滩。五庄村,距黄河南岸不足10公里,距黄河入海口50公里,土地均为中重度盐碱,“春天白茫茫,秋天遍地荒,冬天一片光”曾是这里年复一年的景象。

  今年麦收季,我到五庄村蹲点,探寻盐碱地孕育“高产麦”的法宝。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笑声连连,一进五庄村,我立刻被村子里丰收的喜悦所感染。村东的一片狭长麦地里,胡长海乐呵呵地收着麦子。胡长海告诉我,他种的50多亩小麦上午刚收完,这是帮乡亲收的,今年天旱,小麦的亩产量也能达到800斤。

  今年60岁的胡长海,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把种粮当主业是2021年以后的事。他回忆,过去在这盐碱地上种麦子几乎颗粒无收,种玉米好年景一亩地能收二三百斤,如果年景不好,打回来的粮食交公粮都不够。他和乡亲们也尝试过挖深沟加大水漫灌的办法压盐碱,但也是“保苗不保收”。对种粮失去信心的他,改种更耐盐碱、管起来更费时间的棉花。

  2021年春天,胡长海的一位同龄人来到了五庄村,流转了村里的1600亩土地,建起了垦利区首个盐碱地改良示范区,胡长海的150亩棉花地也在流转之列。其中责任田20亩,每亩每年350元。考虑到国家有种粮补贴,耐盐碱良种让粮食丰收有了保障,胡长海又包下了58亩不连片的小地块,决定试试种老辈人认为“不可能种活”的小麦。

  在盐碱地上耕作的农民,对于种小麦缺乏“安全感”。他们通常要种上3种以上不同的麦子,想的是至少能有一个品种可以“保底”。胡长海在农资公司仔细对比各个品种小麦种子,回家又认真研究了介绍资料,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针对旱地、盐碱地培育的新品种济麦60是他选定的几个品种之一。第二年,他所种的“济麦60”喜获丰收,消息发出后,“济麦60”种子被抢购一空,本想秋季把58亩地全都种上“济麦60”的胡长海,只好重新选种,今年800斤的小麦收成也让他很满意。他感慨说,过去怎么都没想到麦子会有这么高的产量,能活下来的那就算是好麦子了,这都是良种的功劳,高科技的作用了不得。

  蹲点那几天,胡长海去帮乡亲抢收,我就淋着雨去看地里麦子的长势;他去几公里外的粮食收购点卖粮,我就坐他三轮车去问询当日粮价;他开拖拉机去邻村给棉花培土,我就顶着大太阳拍视频,向他了解种棉花与种粮的不同;傍晚他到家料理自家院前的“自留地”,我就跟他一起摘杏、一起给棉花打药,听他讲这些年家里的变化,渐渐地有了自家人的亲切。

  在与胡长海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土地寄托着他的希望,种的地比之前少了三分之二,自然有些失落。但村里曾经撂荒十几年的地,第二年就长满了庄稼。选择抗旱、耐盐碱的良种种粮食,他连获丰收。而他农活干得好,在十里八村有口皆碑,地种得少了,有了更多时间帮乡亲种地,农忙季档期总是排得满满的。他粗略算了下,这两年的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比之前多三分之一。这些都是高兴的事。

  与胡长海东奔西走,常常会与他所说的治理盐碱地的“老板”相遇。那是山东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盖俊山。

  盖俊山比胡长海还要忙,采访他,不是在行车途中,就是在地里。穿着衬衫、皮鞋的盖俊山下了车就往地里扎,动不动就把土放入口中判断盐碱度。

  盖俊山老家高盖村距五庄村20多公里,他年少时种过几年地,17岁离家出去闯荡,心里满是被盐碱地打败的不甘。再次回归这片土地,他放下了原本红火的土方生意,2013年起,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攻关,系统解决盐碱地治理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和难题,总结形成了根治盐碱地“封域双层真空负压阻控综合技术体系”,目标就是在黄河口建成高产良田。

  盖俊山赢了,土地流转后经过6个月的系统治理,五庄村的高盐碱地块盐碱度就从16‰降至3‰以下。2021年种植的第一季冬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800斤。今年麦收,亩产又增加了30斤。

  盖俊山说,都是和土打交道,治理盐碱地比干土方工程累多了,查验土壤改良情况,制定埋管方案,规划种植计划,这些他都得亲历亲为。现在已流转土地一万多亩的他,早已超出了五庄村,每天要转遍各地块,还要去厂里查看排碱管的生产进度,从早上出门一直忙到天黑回家吃晚饭。

  这个麦收季,我在盐碱滩蹲点两周,最后一天跟拍胡长海,炎炎烈日下因中暑进了医院。我平时血压正常,但那天晚上飙升到180mmHg,且徘徊不降。每年麦收时节去田间蹲点,是我作为蹲点记者的“必选题”,起早贪黑是常态,40度的高温我也遭遇过,中暑却是头一回。那一刻,我对盐碱滩顿生敬畏,对战盐碱造“粮仓”的两位60+老人更生敬佩。

  盐碱地是“沉睡”的耕地资源,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近八成,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山东有近900万亩盐碱地,黄河三角洲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向盐碱地要粮,山东创造了“排盐+配套灌溉+土地平整”工程治理模式,辅以土壤改良措施,盐碱地持续得到改造提升。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三角农高区视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牢记总书记嘱托,聚焦种子这个农业“芯片”,黄河三角洲全面打响“盐碱地科技会战”。农高区以耐盐植物育种作为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搜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达2.1万份,成功审定水稻、田菁等耐盐碱作物新品种4个,试验示范了一批耐盐碱作物新品种,产量纪录一再刷新。

  聚焦工作的重点亮点、基层的痛点难点、社会的热点焦点来蹲点,近几年,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以蹲点深度报道,持续关注黄河三角洲的“大会战”。麦子熟了,稻米香了,豆子鼓了,花生香了,玉米成了,苹果甜了,鸟儿来了,虾儿肥了,屋子暖了,百姓笑了......,一篇篇稿件,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记录着盐碱滩上的欣喜之变,从一个个侧面呈现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以来,山东岱青海蓝、万物共生的美丽画卷。我们也以内参专报等形式反映采访中发现的问题,推动解决良种培育推广、水资源利用等难题。

  蹲点在一线,脚上沾的泥土多了,离老百姓的心才能更近,才能更好反映百姓心声,体现时代特征。前不久我又去了五庄村。胡长海擦着崭新的拖拉机,告诉我乾舜在改良土地上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他播种了400多亩大豆。有女儿盖静加入的盖俊山,则定下了新目标,要治理改良重度盐碱地10万亩。

  五庄村改良的土地上,玉米和套种的大豆碧绿茂盛,葱葱茏茏;小路对面正在压碱的水稻田秧苗摇曳,水鸟欢悦。黄河三角洲,生机勃勃。

  2021年10月8日,在邹平市码头镇段家村黄河生产堤防汛现场蹲点采访

  2023年3月8日,在利津县北宋镇大牛村盐碱地麦田蹲点采访

  2023年6月12日,黄河口镇义和村,现场见证种粮大户王效海种植的150亩济麦60再创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

【纠错】 【责任编辑:聂晨静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987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