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9/ 26 16:20:18
来源:中国记协网

求是杂志社何雯雯:讲好文化传承发展的故事

字体:

何雯雯

  大家好,我叫何雯雯,我是来自《求是》文化编辑部的一名编辑。大家都知道,《求是》杂志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2019年第1期始,《求是》杂志全新改版,充分发挥党刊的思想引领作用,着力提升理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改版以来,我们理论宣传也注重讲故事,从理论当中讲故事,讲理论的故事。我深深感到,讲好故事,是做好理论宣传工作的一把金钥匙。

  去年第14期,《求是》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了宣传阐释好这一重要讲话,我们配发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良渚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一组文章,讲述了它们各自的故事。这些故事各有其理论的意义。比如良渚讲述的是一个中华文明早期国家的故事。其中,在良渚博物院,有这样一件看似平平无奇却是“镇馆之宝”的黑陶罐让我印象深刻。这件出土于浙江余杭南湖的黑陶圈足罐,其肩部的一组刻符引人遐想。这些连续的符号,既有图画性质的表意性,也有线条简单的指事性,可视为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文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存在密切关联。众所周知,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意义重大,值得所有中国人庆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国际上对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同。外国专家评价:“良渚的发现,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1000多年。”作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点,良渚古城遗址为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极其丰富和关键性的考古材料。方寸之间,一览千年。这些考古材料中就蕴藏着“何以中国”的关键密码。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断,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编辑记者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去讲述好一个又一个文化传承发展的故事,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助推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们心中。在采访、编稿、写稿实践中,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故事和体会。

  故事中有真知。真知,重在知识的准确性。要把理论变为故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致力于揭示“文物不言、自有春秋”背后的春秋。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形陶鼎、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玉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文章中,我们讲述了这些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明起源代表性物证的故事。采叶制茶,缫丝为衣,琢泥成器,淬火铸金……在慎海雄同志文章《擦亮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中,我们讲述了一大批中华非物质文化瑰宝的故事。这些文物和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信证,是文脉赓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生动故事揭开文物神秘严肃的历史面纱,成为我们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石。

  故事中有“真信”。真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是文化自信。要把故事变为理论,变为信仰信念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直面对中国古代历史“拿出证据来”的质疑,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栽培稻,区别于野生稻,把“离离原上草”变作“粒粒皆辛苦”,将人类驯化栽培水稻的历史上溯至10000年左右,集中呈现着中国万年稻作文明的动人瞬间。淮河上游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有力证明了早在8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是七声具备,华夏古乐弦歌不辍。良渚古城出土的20万千克稻谷堆积,显示出5000多年前良渚早期国家超乎想象的稻作农业规模。在我们策划发表的良渚理论微视频中,观众可以在后期技术的帮助下,用建模“可视化”的方式根据环境复原来解读文物背后的人和社会关系,了解到早期礼制的确立和国家文明形态的形成,透过短片中的每一件文物,“真实”且“动人”的早期中国社会逐一展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变得立体直观。

  故事中有“真情”。真情,是指情感的认同和共鸣,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感动。思想理论宣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讲授。需要在真信、真知的基础上投入真切和真挚的情感。要在故事中建立情感链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就是每个人对于故乡的情感和怀念,而这种情感需要载体,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一种载体。每个人心中最大的乡愁就是祖国。故土、故乡、故人,连在一起的就是我们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根。很多人会问我,在采编中最深的感触是什么。让我感动的有石峁巍峨的石城,也有良渚精美的玉器,但有时候,让我感动的可能就是陶片上留下的一枚指纹。我们文明的形成有波澜壮阔,有金戈铁马,也有脉脉的亲情,有人间烟火,我们正是想把这样的感动传达给读者,在那种如闻韶乐、如沐春风的情感表达中,去感受我们的文明。

  理论要具体才有生命,有现实才有生气。学理论、讲故事,让理论在故事里闪光。我们既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也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当代华章。

求是何雯雯2020年10月,视频采访国家汉办主任许琳

求是何雯雯2023年8月,在中国出版集团商讨稿件并进行采访

求是何雯雯2023年9月,在中国国家版本馆采访

 

【纠错】 【责任编辑:张泽月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