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直通车丨疾控机构提示预防夏季职业性中暑-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26 18:28:22
来源:新华网

民生直通车丨疾控机构提示预防夏季职业性中暑

字体: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题:疾控机构提示预防夏季职业性中暑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徐鹏航

  近期,我国北方高温持续发展,南方强降雨不断。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炎炎夏日劳动者要注意职业健康,预防职业性中暑。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有关专家介绍,高温作业中,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消化、神经、泌尿和循环系统会出现生理功能改变。当上述改变超过人体可承受的限度时,可能导致职业性中暑,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根据健康提示,高温作业类型分为三类:干热型作业,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如炉窑、金属热加工等;湿热型作业,特点是气温和湿度高、热辐射不大,如纺织、印染、井下等;夏季露天作业,即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如建筑、快递、外卖、环卫等。

  “中暑起病急骤,大多数患者有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烦躁等前驱症状,要及时采取相应降温措施。”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刘霜说,严重职业性中暑不可小觑,可进展为劳力型热射病,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体温升高,伴随意识障碍、肌肉抽搐、血压下降等症状,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持续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未摄入充足水分来补充出汗引起的液体丢失,从而导致脱水,是发生热射病的重要因素。

  发生中暑后如何急救?专家表示,要及时将中暑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脱去或松开中暑人员的衣服以尽快散热,并适当补充水分和盐分。如患者发生呕吐,要让其侧卧,确保呼吸道通畅。如有进展为热射病的征兆,要及时就医,施救应把握“先降温后转运,护送途中持续降温”的原则。

  疾控专家提示,职业性中暑属于国家法定职业病范围,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参见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41-2019《职业性中暑的诊断》。高温天气下,用人单位与企业应积极改善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安排,从源头上降低或消除高温作业对劳动者健康的不利影响。

  健康提示明确,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建议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建议全天安排职工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超过6小时,并尽量缩短室外连续工作时间。单位企业应组织职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健康知识,增强劳动者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