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唱响地,以文润城谱新曲-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7/19 09:50:0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敕勒歌》唱响地,以文润城谱新曲

字体:

 《敕勒歌》唱响地,以文润城谱新曲

  老工业城市包头:勃发的文化生命力与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

  65年前,内蒙古草原上的第一炉铁水从这里流出,全国22个省份55个城市8万多名建设者奔赴包头,书写下“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工业城市包头的钢铁炉膛里,滚烫的铁水紧跟着国家和时代的脉搏发光发热。

  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燃料都在这里生产。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这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高速铁路的钢轨,都有包头的钢铁和稀土产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被国家确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156个重点项目有5个落户这座草原上的城市。经过70多年的发展,包头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铝业、稀土、装备制造、新能源和军工基地,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振兴民族工业、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镌刻下光辉印记。

  近年来,包头市加快培育新产业,锚定建设“我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和“世界绿色硅都”,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百强城市中增速位列第一。

  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呼唤着与城市发展脉动相共振的文化繁荣。2023年底,包头市发布《关于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确定“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促产”的思路,实施“文润包头”“印象包头”“魅力包头”“人文包头”四大行动,全力营造崇文尚文的浓厚氛围,打造北方文学之都、北方音乐之城、北方博物馆之城、中国摄影之城、全国知名艺术品集散地。

  艺术博览会汇聚名家名作、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开园、举办多场露天艺术品集市、创作推出广播剧《大河之弯》……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包头市正逐渐展现出文化生命力的蓬勃兴盛之势,老工业城市的文化嬗变呼之欲出。

  一场艺博会,重新认识一座城

  盛夏的草原碧绿如茵,一场艺术盛会在草原明珠包头市启幕,这是这座城市首次举办如此规模的艺术博览会。7月12日至14日,2024中国·包头艺术博览会在包头市成功举办,百余名艺术名家以及40余家文化单位、艺术机构汇溪成河,凝聚文化洪流。

  艺术博览会设有名人名家展区、书画艺术展区、文创艺术展区、民间藏品展区、非遗文化展区等七大展区,陈列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以及知名当代摄影艺术家的作品2000余件。参观艺术展览、购买文创产品、体验非遗文化……艺博会现场观众比肩接踵,沉浸在这场文化盛宴之中。开幕首日,观展人数突破2万人次。

  “作为美术生,现场看到这么多名家真迹,近距离感受高水准艺术作品,很受启发。”包头市青美艺术中学学生冮子琪在学校老师带领下与同学一同现场观摩,在家门口领略前沿艺术文化。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千里江山图》等名作的复刻产品,展台前排起了长队,观众们饶有兴致地近距离欣赏名作的笔触和色彩。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名誉院长、教授杨飞云是从包头走出去的艺术名家,参加此次艺博会让他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自幼感受工业文化比较多,如此艺术盛会更展现了包头的文化繁荣。”

  “包头这片土地塑造了我的性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金贵说,家乡包头照亮了包括他在内很多人的艺术之路,塑造了他耿直憨厚、诚挚待人的品格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如今的包头正培育更多人走向艺术道路。

  故宫博物院中国画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蒋威受聘担任包头市博物馆名誉馆长、包头市美术馆名誉馆长,他对于包头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信心,期待在多方工作推动下将工业城市的文化事业推向新高峰。

  “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现场观众很贴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郑雷说,展会现场感受到的包头市观众的热情,说明了包头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前景无限,能够带动更多人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艺博会期间,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京南带来了一场关于清宫家具木艺文化的讲座,吸引了相关人士和市民游客驻足聆听。周京南表示,此次讲座旨在通过展示木艺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他观察到,在艺博会上,除了丰富的书画作品外,还有许多精美的楠木雕刻陈设和家具展品,这些展品与木艺文化讲座交相辉映,共同展现了中国传统木文化的深厚底蕴。

  艺启美术培训中心的谢老师带着50名学生走进讲座现场,了解认识木艺文化。谢老师表示:“我希望学生们感受到,木艺文化不仅仅是匠人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希望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香港天艺文化集团带来“故宫御木·香港典藏国木金丝楠展”,该展陈曾多次参加广州、深圳等地文博会,此次参加包头艺博会也是企业第一次将金丝楠木雕刻艺术品在内蒙古展出。企业负责人罗天荣介绍:“金丝楠木是古代御用的木材,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此次展会能够将金丝楠木雕刻工艺与北方文化结合,拓展木艺雕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书画家徐继先说:“这次展出规模宏大,不仅是同行之间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包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艺术类作品到非遗作品,都全面体现了包头的新形象和文化嬗变。”

  博采众长,聚艺成林。艺博会还举办了艺术家现场笔会,来自全国各地近50位书画家挥毫泼墨、纵情笔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介绍,笔会也称“雅集”,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文化情结与艺术创作状态,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以文会友”的传统。本次笔会基于艺博会的主基调,让大家的创作更有针对性,在文化上更“身临其境”。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艺术发展局大会委员、视觉艺术主席赵志军上世纪80年代就来过包头,见证了包头的变化,他特意创作了《和谐双鸽》送给鹿城人民。他说:“如今包头变化很大,文艺气息很浓。鸽子代表和谐,寓意包头的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谐。”

  此次艺博会围绕“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举办了座谈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就此次艺博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蒙古族画家海日汗说,包头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通过举办艺博会这样的文化盛会,不仅展示了包头的文化魅力,还吸引了更多的文化资源和人才汇聚于此,为包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名誉院长骆芃芃建议:“包头艺博会应继续坚持高品位、高标准的办展理念,不断提升展会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在打造文化高地的过程中,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又要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文化艺术元素,形成具有包头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此外,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更多国内外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参展,为包头市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艺术滋养城市,也孕育新的希望。艺博会期间举行了公益拍卖会,将艺术家们在本次艺博会期间现场创作的艺术作品,以0元作为起拍价拍卖,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包头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

  “首届艺博会是对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探索,在未投入财政资金的情况下,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包头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艺博会项目负责人荆国栋介绍,活动5天时间累计吸引观众突破10万人次,线上平台直播流量近150万人次,现场交易和线上平台销售合计3480万元。

  艺博会期间,包头市推出一系列配套文旅活动。包头市艺术剧院“敕勒组合”艺博会专场演出,横竖街专场街头演唱会,包头市小剧场联盟精心筹备独幕剧、儿童剧、相声、脱口秀等演出……一场高规格的艺术盛会,汇聚全新的文化磁场,人们重新认识这座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厚的老工业城市。

  “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名家齐聚、艺术汇聚、文化集聚,包头何以如此受青睐?

  受聘为包头市首席文化顾问的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包头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全力打造文化高地,包头市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通过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单霁翔说,12年前,他来到包头进行长城保护调查,发现秦长城、战国长城、汉长城、金界壕这些历朝历代的长城体系都在包头有清晰体现。此外,美岱召、龙泉寺、燕家梁遗址、敖伦苏木古城城墙等文化古迹都是包头独特的文化资源。

  包头位于黄河“几字弯”北岸,地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错带。2300多年前,赵武灵王修筑九原城,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书写了中国历史早期开放包容民族交融的篇章。2200多年前,秦始皇在这里设置三十六郡之一的九原郡,将秦直道的终点设在这里,使包头成为塞北与中原商贸运输、文化往来的重要枢纽。汉代王昭君从长安出发经由这里出塞北,进入匈奴草原,开启了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民族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和睦,也成为后世“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等怀古诗篇的吟咏对象。南北朝时期,生活在黄河北岸、阴山脚下的敕勒人用鲜卑语唱响《敕勒歌》,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被翻译为汉语后,《敕勒歌》在长城内外广为流传,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经典之作。

  从北魏六镇之首的怀朔镇,到辽金时期的云内州,再到明代的美岱召,包头的山山水水见证并书写着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

  大河悠悠,长城逶迤。黄河奔腾千里,进入包头境内,与秦长城相依并行,两大中华文明符号在这里深情拥抱。包头市通过挖掘文化基因,打通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的脉络,倾力打造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让两朵并蒂花成为北疆文化百花园里独特的风景。

  九曲黄河浩浩汤汤,当黄河遇见包头,便将飞流直下气势恢宏的故事重新书写。

  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2023年建成开放,占地面积52842平方米,包含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博物馆、观景塔四部分。文化广场通过地面铺装的肌理结合,打造“几字弯”特色广场空间,地面上这段弯曲延伸的道路,拟表达黄河包头段悠久的历史文化。

  走在文化广场,几道城墙型建筑讲述着黄河故事,从汉代到民国年间,置身历史长河中了解两千年来的水运历史,充分感受母亲河给予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广场上的实景群雕向游客展示了“水旱码头”以及“走西口”的历史故事,站在观景塔上,黄河水流淌在眼里,黄河文化激荡在心里。

  节假日期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出黄河小吃美食节、夜宿黄河露营节、包头黄河10公里特色跑等文体旅游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黄河故事与历史文脉。

  从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出发,随河而下,黄河岸边的黄河风情园、黄河大集与公园串珠成链。黄河风情园古香古色的风情建筑与长街上飘扬的锦鲤交相辉映,岸滩奇石、“包头黄河”大桥艺术字、诗林等打卡点及文化集合地“呦呦雅集”等景观包揽了黄河边上的最佳拍照打卡点,让游客既能打卡“出片”又能深度感受黄河文化,还可以约三五好友在黄河鱼馆品味黄河鱼,夜宿黄河小院,感受头枕黄河入梦乡的浪漫。

  长城在包头穿城而过,留下的不仅是历史划过的弧线,还有雄浑的山景与长龙镶嵌的美景。

  今年“五一”期间,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正式对外开放,5天时间客流量达到13万人次。固阳县境内墙体总长95.6千米,沿线布设173座烽燧、5座障城,是完备的古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也是阴山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2000多年的秦长城,盘亘在色尔滕山脉,经千年风雨的吹打却丝毫不减雄伟气势。

  走进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南北两道城门上刻着小篆书写的“秦长城”。行经北塞驿,这里布设了秦汉风格的市集摊位,沿着盘山而上的长城步道,仿佛步入时光隧道,沿途的战旗、障城、烽隧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让人沉浸式体验厚重雄浑的长城文化。

  “五一”期间,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安排了充满秦汉风格的沉浸式开园仪式,游客能在这里体验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同时还能逛集市、品美食,观非遗、品文化。秦长城徒步大赛、“长城内外是故乡”主题文化活动、中小学生科普研学活动及秦长城历史文化学术讲座等活动,为游览长城更添趣意。

  悠悠文脉,就在一块砖、一滴水间,绵延不绝。包头市盘活历史文化资源,让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文化发展的底牌,让温润的母亲河和坚韧的秦长城成为可见、可感的文化载体,让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成为多元文化发展的源泉,书写历史文化赓续发展的新故事。

  文化赋能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文化搭台,产业唱戏。包头市打造文化高地,促进旅游、工业、农牧业协调发展,探索发展新模式、新机遇,让文化东风成为城市发展、百姓致富的增长点。

  在包头市固阳县大庙村的一家民宿,韩连枣一早起来就炖起了羊肉,忙不迭为中午的顾客准备特色农家饭。“吃的是自家羊肉,蔬菜也是在自家地里采的,电费水费由村集体支出,挣多少钱就是多少。”韩连枣说,她原在县城开了10多年理发店,如今村里依托旅游资源,农家文化体验游势头正盛,她回到老家开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一年有10多万元收入。

  2018年,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李泽洋放弃了从事10多年的导游职业和自己经营的旅行社,在固阳县委组织部引进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创业政策的激励下,回到大庙村担任村干部。几年时间,大庙村依托邻近春坤山旅游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文化体验游,率先由村集体领办开设农家乐饭店,带动村民一同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发展的农家文化游,将大庙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2018年从零起步,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47万元。”李泽洋说,如今村里开办了蒙古马、牦牛驾乘体验,旅游旺季开办集市,十几家民宿和农家乐饭店提供形式各样的差异化服务,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大庙村计划依托当地特色的农家民俗文化,统筹经营村民家里的荞面圪团、黄芪羊肉等农副产品,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

  包头市用产业思维探索城市多元发展,通过产业升级,进一步为城市发展赋能。2021年,包头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包头市将文体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集中打造文旅综合体、主题乐园、星级酒店、特色民宿、露营基地、冰雪小镇等项目,并以体育赛事为切入口,植入文体旅游多元业态,统筹策划实施从南到北、涵盖全季的文旅产品,推动包头文体旅游产业成为行业标杆和城市新名片。

  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包头市推出红色旅游升级版线路,打造全国知名的军工和研学旅游城市,扮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高质量推进黄河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通过市场化运营方式,包头市举办黄河开凌节、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赛、马文化艺术节暨“万马奔腾”马术表演、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春季城市那达慕大会等一批特色活动,将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地摊经济、夜市经济等多种元素有机融合,着力打造“一地一品牌”文体活动。

  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促产,包头市聚焦多方位需求,通过文化产业激活城市消费,完善城市服务体系,在提升居民幸福感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聚焦节日需求,包头市开展“文化进商城、剧团进商场、非遗进商圈”活动,推出话剧、轻喜剧、相声、脱口秀等“周末剧场”,丰富全民健身活动,通过主动降低门槛,让更多文体活动走入基层群众身边。包头街头演唱会被自治区文旅厅誉为“包头文化现象”;夜游博物馆+音乐会+沉浸式体验的“包头博物馆之夜”在全国开创了先河。

  聚焦消费需求,包头市依托昆区潮盒街区、青山区正翔湾、九原区横竖街、包头金街等主要商圈,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西北第一沉浸式国潮文体旅体验街区,搭建“露营地”“集装箱”式消费场景,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开展夜间文体旅活动,丰富商业空间的业态,形成立体化的夜市网络,绘制兼具时尚感与烟火气的“包头夜游图”,激活“夜经济”,引爆“夜动力”。包头市积极培育避暑、冰雪、近郊游等消费热点,繁荣发展首店首发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促进新场景消费赋能,推动健康、文体、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2023年,包头市“金秋消费季”等700场大型促销活动拉动消费70.7亿元,引进首店、旗舰店31家,创新推出“街头演唱会”“博物馆之夜”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品牌活动。包头金街、赛汗塔拉分别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

  聚焦发展需求,包头市加强与重点城市开展资源互推、客源互换等交流合作,组织企业参加“百万人互游”文旅招商推介会,举办“我在包头等你”主题推介活动,整合利用各类平台和新媒体构建文旅宣传矩阵,组织开展“文旅局长话包头”“博物馆长话文物”等文旅宣传系列活动。

  聚焦服务需求,包头市建设以“快旅慢游”旅游交通网、“便捷乐享”旅游服务网和“智慧智能”旅游互联网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务“三张网”,开通旅游专列、专机,增设旅游景点公交、夜间经济直通车、音乐公交、机场专线等,让旅游出行更加便捷,推出旅行社团购优惠套餐,持续发放惠民旅游景区门票、体育消费券,用心用情服务游客。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掘包头市的特色文化资源,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包头特色名片,彰显包头钢铁的硬朗和文化的柔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丁绣峰说。

  以文化人,以文润城。包头市正在从传统功能城市走向多元文化城市,文化的力量,正以滴水穿石之劲,激发老工业城市迸发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跃升发展。(记者贺书琛)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