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亲望亲好 美美与共——记中国的国际伙伴们

2019-09-26 11:39:1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特稿:亲望亲好 美美与共——记中国的国际伙伴们

  新华社记者赵嫣

  70年峥嵘岁月,70年携手与共。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群国际友人,他们与人民共和国结下不解情缘,为中国的建设发展尽心奔走,对中国取得的瞩目成就由衷祝福。守望相助的深情,心意相通的相伴,让醇厚的情谊历久弥新,让同行的步伐格外坚定。

  萨马兰奇、西哈努克、诗琳通、奔舍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镌刻在中国史册上,留下一段段亲望亲好、美美与共的佳话。

  “我最珍惜的称号”浓缩的相助相守

  “我一生得到过许多荣誉,但我最珍惜的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这一称号。”已故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不仅饱含萨翁对中国的深情,更是萨马兰奇一家三代人中国情缘的写照。

  作为西班牙著名体育活动家、外交家,萨马兰奇曾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长达21年,被认为是继顾拜旦之后对奥林匹克运动贡献最大的人。1978年,萨马兰奇第一次到访中国,此后一直积极推动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1979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此后30多年,他到访中国29次。他曾说:“我在中国收获了友谊,也学会了爱与尊重中国人民。”

  中国体育史上的很多璀璨瞬间都有萨马兰奇的身影。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萨马兰奇亲手为中国第一位奥运冠军许海峰颁发金牌;2001年7月,萨马兰奇在万众瞩目中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2008年8月,刚刚度过88岁生日的萨马兰奇来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萨马兰奇说过,推动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并成功举办奥运会,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

  如今,萨马兰奇的儿子、现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小萨马兰奇和萨马兰奇的孙子萨马兰奇三世也在为促进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交流、发展中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而奔走。小萨马兰奇说:“父亲经常告诉我,奥林匹克想成为全世界的运动,没有中国的参与绝不可能实现。不仅中国需要奥林匹克,奥林匹克更需要中国。”

  “中泰手足情,绵延千秋好。”这是泰国长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诗作中的一句。几十年来,她始终践行着这句话。从潮汕到新疆,从东北到雪域高原,她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迄今已访华48次。

  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诗琳通长公主见证了中国的许多重要时刻。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地震,诗琳通以个人名义捐款10万元人民币,随后还捐赠了1000万元人民币资助绵阳一座小学复建。

  诗琳通精通汉语,将不少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泰文,出版泰文《琢玉诗词》,将中国经典名句介绍给泰国民众。

  诗琳通说过,“语言是帮助我们了解本国和他国文化的重要工具。用同一种语言交流,可以使两国人民的友谊更加密切,也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间的信任”。因她为中泰交流作出的突出贡献,诗琳通今年9月被授予中国“友谊勋章”。

  “巨大变化”的真切感知

  “我总是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挝工贸部长、老中合作委员会主席开玛妮·奔舍那对记者说,“如何把两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友好与合作推进到新时期、新高度,就是我的努力方向。”

  奔舍那一家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开玛妮的父亲贵宁·奔舍那是推动中老两国建交的老挝杰出政治家、外交家,同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中国政治家结下深厚友谊。20世纪60年代,开玛妮和她的7个同胞兄妹在北京金鱼胡同度过了年少时光,直至1969年离开。

  离开北京后,奔舍那家族的兄弟姐妹虽辗转多地,但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

  贵宁的四女儿开芸·奔舍那是家里第一个重返北京的。1989年她随老挝妇联代表团访华,再次回到北京让她非常兴奋。“我就(到处)看。比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变化好大啊,街道宽敞,高楼林立。”

  贵宁次子萨玛诺说:“这几年我们到中国,到处是高楼大厦,老百姓生活真是好了,人们的穿戴、出行都非常时髦。”

  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印刻在奔舍那家族成员的记忆中,也留在万里之外一位法国友人的胶片上,那就是摄影师格雷瓜尔·戴高乐。他的父亲贝尔纳·戴高乐曾任法中委员会主席,1964年作为首届法国科技展览会法方负责人率团赴华。

  父亲带回的纪念品、拍摄的影像资料让年幼的格雷瓜尔对中国心生向往。1978年,年仅23岁的格雷瓜尔开启了“中国之旅”。“那时候路很宽,但是汽车不多,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也加入到自行车大军之中。”格雷瓜尔说。

  “每次去中国,我都能够深切感受到显著的变化,”他说,“中国一些新的机场和火车站和以前完全不同,城市的规模和建筑也大不一样,那里人流熙攘,每个人都充满活力。”

  格雷瓜尔今年在巴黎举办了《中国:1978-2016年》摄影展,用珍贵的影像展现中国巨变。他说,未来将继续举办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摄影展,让更多人走近中国、了解中国。

  “全天候”的亲密战友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7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原则,坚守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相处之道,在国际上树立了讲信义、重情义的大国形象,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作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95岁高龄的赞比亚开国总统卡翁达亲历了中赞、中非关系发展诸多重要时刻:1964年10月25日他在赞比亚独立后第二天宣布同中国建交,29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他曾在联合国讲坛上疾呼,联合国中没有新中国人民的代表是错误的。

  1967年,卡翁达首次到访中国,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当时中国还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但是为了支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维护独立,打破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主义的封锁,毛主席果断决定援建坦赞铁路,”卡翁达回忆说,“这条播下中非友谊种子的铁路被坦赞两国乃至整个非洲的人民称为自由之路、友谊之路。”

  回国后,卡翁达便创造性提出“全天候朋友”这个提法,此后多次这样形容中赞、中非关系。

  而对于柬埔寨已故的西哈努克太皇来说,中国不仅是第二祖国,更是国家争取独立及发展道路上的“先行者”和“引路人”。

  西哈努克在他创作的歌曲《啊中国,我可爱的第二祖国》中写道:“我在厄运中遇到了莫大的幸运,我在这里找到了知己。我们目前经历的痛苦,正是中国过去的经历。它的全力支持使我完全相信,对未来的悲观失望必然一扫而光。”

  如今,中柬友谊之树已经结出累累硕果。中国连续多年是柬埔寨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中国政府和企业帮助柬埔寨修建了超过3000公里的公路,架设了大型跨河大桥,提升了柬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西哈努克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诞生之日起,新中国就始终与被殖民、被压迫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为包括柬埔寨在内的许多国家争取独立和发展经济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贡献。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21世纪,中国必将继续在本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永远热爱、敬佩和感激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说。(参与记者:章建华、唐霁、徐永春、韩茜、冯俊伟、杨舟、明大军、彭立军、毛鹏飞)

[责任编辑: 白羽 ]
特稿:亲望亲好 美美与共——记中国的国际伙伴们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172112504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