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_新华网
郁玮:战火中感受中国力量
吴晶:生命的答案
有一首歌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名字叫《我爱你,中国》。对我而言,这首歌因为一个逝去的人,有了更加特别的意义。
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郁玮:战火中感受中国力量
我很幸运,我是中国记者。我很幸运,我人生中第一次驻外,去到了巴以地区。更为幸运的是,能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记录奋进的中国;能够在气象万千的大时代向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讲述中国故事;能够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决心,与我的祖国一起,迎接伟大复兴的到来!
新华社国内部吴晶:生命的答案
有一首歌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名字叫《我爱你,中国》。对我而言,这首歌因为一个逝去的人,有了更加特别的意义。
新华社西藏分社张京品:四上海拔最高乡
普玛江塘的人均寿命上去了,但是格桑的体重却下降了十多斤,头发越来越稀疏,记忆力也越来越差。当上级机关征求他的意见,是否要调到低海拔地区工作时,他说,如果他的生命,能够延长普玛江塘人的寿命,就值了。作为干部,他不会走
张京品:四上海拔最高乡
新华社云南分社周磊:我来到雷区,见证生死线上的青春绽放
我手里拿着的是一张地雷的照片。它叫做防步兵定向雷,里面有710粒钢珠,一旦爆炸,能对50米以内的人员造成密集杀伤。而就在此时此刻,就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正每天与它为伴,生活在生死边缘。
周磊:我来到雷区,见证生死线上的青春绽放
张玥:放下的是镜头,放不下的是责任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张玥:放下的是镜头,放不下的是责任
有句俗语,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我觉得还有一句,生病的孩子更懂事。骨髓穿刺的针,像钢钉那么粗,小菲阳的后背也只不过有我的巴掌宽,那么粗的钢针扎进去,5岁的孩子竟然不喊疼,咬着牙,眉毛揪到一起,汗珠子直往下掉,打湿了她躺着的床单。
刘潇:镜头下的天使
新华社陕西分社刘潇:镜头下的天使
工作七年来,我拍过天安门广场的阅兵、拍过重大灾难现场、拍过外国元首访华、拍过重大工程的建设。富贵与贫穷、繁华与落寞、笑与泪、生与死,都曾进入我的镜头。但是我最愿意去讲的,还是那些镜头里的小天使们。
魏玉栋:没有天真烂漫,只有乱世童年
新华社巴格达分社魏玉栋:没有天真烂漫,只有乱世童年
很多年以后,我想我还会经常记起自己在哈马姆·阿利勒度过的那段午后时光,我会记得那个永远都不知道名字的伊拉克女孩。
王大千:最珍贵的遗产
新华社青海分社王大千:最珍贵的遗产
多么幸运,我是记者,有更多机会去行走、寻找、记录、体验、传播这些最珍贵的遗产。面对大遗产,我是个小学生。我坚信,今后的岁月里,我肯定不是仅有的在课堂上修课的人。
胡振华:坚持的力量
陈诺:行囊里装什么,助我去远方
新华社总编室胡振华:坚持的力量
作为记者,我们坚持:坚持用心用情,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的土壤里,让报道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坚持用心用情,坚守职业道德,向社会不断传递正义、正直与公平的力量。
新华社安徽分社陈诺:行囊里装什么,助我去远方
改革进行时的痛点,我将以行囊中的勇气予以抗击,走基层的每一步,我将以行囊中的责任予以勾画;扶贫的燎原之火,我将以行囊中的毅力予以守望。
记者风采·梦想征途
{colmSet:{modetit:'C_Tit1',bgintit:'no',closeTit:'no',skinclass:'',css:'',style:'background-color:#f7f7f7;',conMarginTop:'0px'},compSelc:[{modeComp:'C_Con7',conMarginTop:'10px',style:'',skinclass:'',constyle:'',Mode:[{propId:'01',num:20,tit:''}],}]}
乌梦达:我和一张纸的故事
蒙古族,新华社北京分社编委、时政采访部主任,大学毕业后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北京分社工作,多次获北京、广东新闻奖一二等奖。近年来聚焦调研报道、融媒体报道,代表作有《为薄薄几张个人信息安个“家”,为何每年收取数十亿元?--追问档案保管费》,融媒体作品《为英雄正名》系列报道、《交一万九千八主编荣誉搬回家——山寨“禅文化论坛”借佛敛财调查》等。
吕秋平:妈妈记者的视角
新华社对外部国内室北方片副主编,多次参加全国两会、党代会报道,参加了棚户区改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建党95周年、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等主题报道。挖掘、采写基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故事,如空巢老人、失独妈妈、留守儿童、艾滋病毒携带者、女入殓师等,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中国发生特大动车相撞事故伤亡严重》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一等奖。
高熹:我们的路,我们的梦
新华社非洲总分社视频记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先后学习新闻、播音主持艺术、电视编辑,2012年进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工作。驻外期间,参与主创中宣部国家传播项目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并担任第一集《桥》的导演。曾在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新媒体栏目《非洲一周新闻盘点》《你不知道的非洲》中担任策划和主持,还是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主播。
杨臻:糖果、足球与帽子——五味杂陈的战地纪实
201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同年进入新华社国际部阿文室工作。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在新华社驻叙利亚大马士革分社工作,多次前往交火前线和恐袭现场报道。摄影作品《决战阿勒颇》获得人民摄影(2016年度)“金镜头”新闻摄影作品评选突发新闻类组照银奖。
陈曦:那些难忘的英雄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媒体中心记者。2013年12月入社以来,多次参与重大战役性报道。参与了从2016年至今所有的载人航天报道,专访了景海鹏、陈冬等多位航天员。其中“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系列报道”“天马行空33天”系列报道获评新华社创新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全程参与抗战胜利日阅兵报道以及庆祝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报道。
贾远琨:让梦想插翅腾飞
现任新华社上海分社融合报道中心主任。牵头主笔的长三角经济形势调研等多篇稿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在航空报道领域深耕细作,针对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报道获得新华社通报表扬。
王子辰:在分社,我和外媒“掰手腕”
新华社山东分社媒体融合发展中心轮值主任,入社6年多来,采写的多篇英文稿件被美欧主流媒体大篇幅采用。多篇调研和监督稿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
郭丹:愿做“信使、大使、天使” 唱响中国对外传播好声音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科、国际关系学专业,双硕士学历,现为新华网日文频道、日本频道编辑。
梁旭:用心“定格”梦想的归途
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同年进入新华社。参与了“12·20”深圳滑坡事故、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报道,多次获评广东省新闻奖各类奖项。今年春运期间,扎根基层拍摄的图片故事《3岁的等待与33岁的归途》成为新华社“新春走基层”的代表佳作,被中宣部评为2017年“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
林宁:“田坎记者”的苦与甜
林宁,新华社音视频部直播报道中心编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2009年进入新华社。在新华社曼谷分社驻外期间,报道过2011年泰国大选,并参与泰国特大洪灾、中国公民湄公河遇害等事件报道。参加过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重走长征路、2017年全国两会等报道
陈诺:行囊里装什么,助我去远方
2014年7月入职新华社安徽分社政文部。三年来,采写了大量反映安徽省情、基层的报道,多篇稿件获得安徽好新闻奖,多篇调研类稿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今年7月中旬赴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挂职副乡长。
胡振华:坚持的力量
2009年硕士毕业后进入新华社总编室工作。2010年赴前方参与玉树地震报道与组织协调工作,获社党组通报表彰。2014年赴广东参加春运报道,被中宣部评为“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参与组织策划和采写编辑的多篇内参稿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
王大千:最珍贵的遗产
青海分社政文采访部主任。2009年入社,参加过玉树地震、三聚氰胺奶粉追踪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长期关注医卫、科技、政法、民族宗教、维稳等领域,先后参加总社重大调研20余次,采写的百余篇参考报道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
魏玉栋:没有天真烂漫,只有乱世童年
现任巴格达分社记者。2004年7月,从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进入参考消息报社工作。2017年2月,赴巴格达分社工作。
刘潇:镜头下的天使
陕西分社摄影记者,2010年7月入社,参加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地震、“9·3”阅兵等重大报道,长期关注特殊儿童等题材的报道。
张玥:放下的是镜头,放不下的是责任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电视采访部记者。2009年进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参与过矿难、黄河防凌、神舟飞船发射、返回舱着陆等报道。2013年调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多次参与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同时,也热衷于接地气、贴近民生的社会新闻采写,长期跟踪受访者情况,积极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张京品:四上海拔最高乡
现任西藏分社机动采访部主任。研究生毕业后自愿进藏工作,先后在分社经济采访部、政文采访部、对外采访部工作。多次深入海拔5000多米的农牧区采访调研,先后获中宣部“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6年考取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在职博士研究生,努力成为一名涉藏问题的专家型记者。
周磊:见证生死线上的青春绽放
现任新华社云南分社新媒体部副主任,2002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曾在新华社亚太总分社、欧洲总分社驻外近8年,后调云南分社工作。作为主创人员参加了时代广场大屏中国宣传片《上海》《杭州》的拍摄。微纪录片《生死线上的青春绽放》聚焦中越边境我扫雷部队,在社会上引发极大反响。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郭川的故事、建军90周年特战兵等“超燃”短片也得到较好采用。
郁玮:战火中感受中国力量
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编辑,2009年进入新华社。在耶路撒冷驻外工作期间,长期关注巴以局势、中以关系及犹太文化相关话题。在两次巴以军事冲突期间,多次前往战地一线采访。采写的《以色列借助科技创造节水农业奇迹》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回国后,继续关注中外交流、国家安全等话题,就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经济指数国际话语权、国家形象外宣等采写多篇内参报道。
更多报道·敬请期待
{colmSet:{modetit:'C_Tit1',bgintit:'no',closeTit:'no',skinclass:'',css:'',style:'background-color:#f7f7f7;',conMarginTop:'0px'},compSelc:[{modeComp:'C_Con7',conMarginTop:'10px',style:'',skinclass:'',constyle:'',Mode:[{propId:'01',num:20,tit:''}],}]}
活动纪实{colmSet:{modetit:'C_Tit1',bgintit:'no',closeTit:'no',skinclass:'skCtitF_sp1',css:'',style:'background-color:#fff;background-size:cover;',conMarginTop:'0px'},compSelc:[{modeComp:'C_Con3',conMarginTop:'10px',style:'',skinclass:'',constyle:'background-color:#2a3670;', Mode:[{propId:'01',num:1,tit:''}],}]}
新华社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宣传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