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有句谚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馕是新疆各族群众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
如今,当别人有需要时,阿迪力·斯迪克也是毫无保留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在喀什深喀农业示范园区,多民族同胞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携手播种幸福生活,在致富路上越走越远。
2019年,阿湖乡实现了全乡脱贫摘帽。不离家、不离乡、不离牛羊,还能赚钱,这样的小满足,更是大幸福。
据西藏山南市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园区的负责人巴珠介绍,“菜篮子”工程园区总面积有360亩,244座温室大棚。
近日,记者来到了白玛的家乡——扎杂村,随之而来的高原反应,让我走路都变得小心翼翼。
沿着扎杂村党员群众服务活动中心门口宽阔的大路一直向前走,看到大气的文化广场左转,不一会,就来到了白玛拉珍现在的家。
拉开温室大棚的纱门,湿润温热的空气随即扑面而来。紧接着入眼的就是满目绿色:叶子青翠欲滴,青笋长势正好。
采访过程中,扎西巴珠的脸上一直带着憨厚的笑容。的确,好日子总是有盼头,自然漾着笑意。小小的木碗里,盛满的是幸福生活。
8月1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承办,山南、林芝市委网信办协办的“幸福花开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西藏站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七八月是内蒙古最美的季节,森林、草原、湖泊,不仅是游客眼中的美景,更是当地农牧民手中的生计。近年来,在绿水青山之间,内蒙古不断展示出新生态图景。
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精准扶贫”让张秀荣既掌握了技术,又对接了市场,“扶上马”再“送一程”,使她实现人生“逆袭”。
在这个藏身大兴安岭中段的小城里,可以维修飞机,可以考取飞机驾照,还可以培养民航高级工程师、驾驶员。有着“塞外苏杭”美誉的扎兰屯市,正在为蓝天梦蓄积力量。
最近,来查巴奇鄂温克族乡的游客越来越多,有吉祥美好寓意的鄂温克族传统手工艺品太阳花供不应求。
8月3日上午,扎罗木得牧场设备维护员王尚柱趁工作间隙,走进一间牛舍。他家的80头奶牛托养在这里,他想看看这几天奶牛喂养得怎么样。
7月下旬以来,几场雨水结束了呼伦贝尔持续了一夏的旱情。牧民其日麦拉图家的14000亩草场,恢复了水草丰美的景象,成群的牛羊散落其间,草原上的绿色美景绵延不绝。
随着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今年上半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元,增长7.7%。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是高寒县,蔬菜瓜果曾经主要依靠县外供应,种类不多、价格偏高。2018年,隆子县通过建设“菜篮子”工程,实现了蔬菜瓜果自给自足,市场价格降低了20%左右,还可以满足全县幼儿园、中小学的日常供应。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党委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及参与此次活动的部分网络媒体编辑记者出席活动。西藏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负责同志到场介绍工作情况。
见到扎西巴珠,很费了一番周折。扎西巴珠现在的家,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勒村的新建民房里。然而,这个门巴木碗手艺人,平时做活还是会到山坡上的老房子里。一应工具都在那边,他干起活来方便,也不影响家人。
在呼伦贝尔境内的阿伦河畔有个白桦丛生的地方叫查巴奇鄂温克族乡,这里世代住着鄂温克族猎人,以狩猎驯养为生。直到1990年,为改善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猎人们放下猎枪,分得牧场和土地,开始畜牧业农业相结合同时发展副业的生活方式。
1987年,其日麦拉图加入党组织,1995年起连续八年担任海拉图嘎査书记。八年间,其日麦拉图为守护草原不被风沙侵蚀,带领嘎查牧民在中俄边境线上种下一片杨树林,为草原拉起一道防风固沙的有力防线。如今,那里已长成一片繁盛的林地,也成了广袤草原上一处美丽的风景。
奶牛每天需要挤奶2到3次。牧场的每个牛舍里,都配有1个挤奶厅,奶牛吃完饲料,直接就可以到挤奶厅挤奶。1个挤奶厅600平米,1个牛舍5400平米,1头牛有10平米左右的活动空间。牛舍层高高,阳光能照进来,通风也好,奶牛住得舒服吃得香。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西藏去年以来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有力激发了大众的创业热情和市场活力。截至今年6月底,西藏市场主体达到34.52万户、注册资本1744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4%、26.2%。
位于新疆南部的墨玉县近年来积极引进、培育扶贫产业龙头企业,拓宽农民增收路,目前已有的20多家企业、300多家扶贫车间正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墨玉县人口超过50万,是新疆仍未摘帽的10个贫困县之一,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较多。
此次农牧民夜校培训为期五天,每日一讲,授课内容包括中央精神及脱贫攻坚政策、电子商务策划、牲畜常见病医治与疫病防治、种植业技术及病虫害防治、中国传统文化等,吸引了村里50余名农牧民参加。
远道而来的游客,抓住夏天的尾巴在草原上尽情嬉乐,牧民在草原深处,为今秋牧草的好收成感到欣喜。
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艾吉玛和母亲乌仁不仅传承着民族文化,也像“太阳姑娘”一样发光发热。
8月初,内蒙古扎兰屯,张大妈家院子里的木耳,又熟了一茬。
2016年扎兰屯市以成吉思汗支线机场通航运营为契机,开始全力推进临空产业发展。
6年时间,一把把小木耳让张秀荣一家走出阴霾,一年3万多元纯收入让他们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有着“塞外苏杭”美誉的扎兰屯市,正在为蓝天梦蓄积力量。
在其日麦拉图眼里,60年来,哺育自己的这片草原一如从前丰美,但牧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另一个牛舍里,其他两名工人早已经将鲜草料满满当当铺开一排,400多头黑白花奶牛吃得正香。
占地40万平方米的扎罗木得牧场内,4.8万平方米牛舍整齐划一,挤奶厅、青贮窖、改良站、污粪处理厂等厂房设施一应俱全。
在呼伦贝尔境内的阿伦河畔有个白桦丛生的地方叫查巴奇鄂温克族乡,这里世代住着鄂温克族猎人。
最近,来查巴奇鄂温克族乡的游客越来越多,有吉祥美好寓意的鄂温克族传统手工艺品太阳花供不应求。
鲜花掩映的村庄里,一系列脱贫攻坚惠民政策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拓宽了发展道路。
山,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相连。八月,雪域高原展露出她绚烂的一面,蓝天、白云、旷野,一层层在眼前铺展开来。
西藏山南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平均海拔4600米,自2016年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西藏山南隆子县聂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于2018年10月正式运营投产,帮助就业95人。
据西藏山南市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园区的负责人巴珠介绍,“菜篮子”工程园区总面积有360亩,244座温室大棚。
白玛的家乡在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这里风光壮美但海拔很高。
今年44岁的白玛拉珍,家里有7口人。她的丈夫和女婿都是在山上放牧的牧民。
夏秋交替时节,海拔3800米的隆子县“菜篮子”园区里,蔬菜和瓜果长势正好。
“扎扎服饰”是西藏山南措美县境内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其特点是“反穿花氆氇”,现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藏扎杂村的央金措姆穿起扎扎服饰,载歌载舞。
这样的温室大棚,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园区,一共有244座。
西藏山南错那县麻麻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于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水、电、路、讯、网全覆盖。
它不仅是日常生活器皿,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扎西巴珠是目前勒乡唯一的门巴木碗手艺人。
大声呼喊几声,最靠里的小屋中终于传来回应。一个憨厚朴实的汉子出现在我们面前——正是扎西巴珠。
年来,西藏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巨大进展成效。
在新疆有句谚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馕是新疆各族群众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
27岁的阿迪力·斯迪克今年在喀什深喀农业示范园区承包了4个蔬菜大棚,种植茄子、黄瓜、胡萝卜、芹菜、西红柿、豇豆,年收入7万元以上。
不离家、不离乡、不离牛羊,还能赚钱,这样的小满足,更是大幸福。
女职工在工厂上班一个月收入1081元到2500元不等,每个月村里还会给产量高、全勤的职工发奖金。
上半年,兵团完成生产总值859.01亿元,同比增长3.8%;经济运行持续改善、复苏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
今年以来,兵团各级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今年上半年,兵团残联认真受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请,80人已送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
走进连队的“开心农场”蔬菜种植基地,西红柿、黑土豆、紫甘蓝等20多种蔬菜长势正好,游客们提着篮子体验采摘的乐趣。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最前沿。七师胡杨河市加强宣传,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加大排查力度,加强防控。
记者从兵团市场监管局获悉,上半年,兵团辖区新增市场主体1.69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