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题:擘画蓝图 引领未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解读
新华社记者杨依军、伍岳、许可、董雪
“17+1大于18”。
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2月9日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峰会并发表题为《凝心聚力,继往开来 携手共谱合作新篇章》的主旨讲话。
这是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创建以来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会晤。
9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经历了时间和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考验,结出累累硕果。
新形势下,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应如何推进?
“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各国以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同各方领导人回顾总结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共同擘画未来发展宏伟蓝图。
春运期间,中欧班列的运输任务仍旧繁忙,2021年2月8日,民警雷激(右一)和同事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货场对货车进行例行安全检查。重庆团结村中心站是中欧班列(渝新欧)起点站。开行10年以来,中欧班列(渝新欧)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7000列。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多边主义的生动实践
“共商共建、务实均衡、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合作原则,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坚持这一原则。”习近平主席强调。
有事大家商量着办;让合作方都有收获;在开放包容中共同发展;通过创新不断成长……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指出,9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并为各方所接受的合作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刘作奎认为,这些原则简而言之,就是一以贯之坚持和贯彻多边主义。
这是2020年5月30日在塞尔维亚旧帕佐瓦拍摄的匈塞铁路建设工地施工现场。连接布达佩斯与贝尔格莱德的匈塞铁路改造项目全长350公里,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新华社发(塞尔维亚总统府供图)
“中国在开展对外合作时,不论合作对象大小、贫富、强弱,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主动搭建平等互利的平台,让合作真正惠及每一个参与者。”刘作奎说,这是中国为世界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之所以硕果累累,就在于其符合十八国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望。
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贸易额增长近85%,年均增速8%,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速的三倍以上;在疫情肆虐、全球经济萧条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中东欧贸易逆势增长,贸易额达1034.5亿美元,增长8.4%;2020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24万列,同比增长50%,首次突破“万列”大关……
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率先探索跨区域合作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率先实现“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地区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中国累计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31.4亿美元,同期,中东欧国家累计对华投资17.2亿美元;包括匈塞铁路在内的大项目合作成果显著,已竣工和在建项目近20个……
2021年1月16日,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机场工作人员卸载首批由中国国药集团生产的新冠疫苗。新华社发(普雷德拉格·米洛萨夫列维奇摄)
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说,作为中欧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互利共赢,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和欧洲总体关系的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合作依然牢固高效、历久弥新,足以迎接各种挑战。
“中国在为各国提供合作新思路的同时,也为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注入难得的稳定因素。”赵刚说。
2017年4月19日,波兰中部城镇沃维奇一家牛奶加工厂的工作人员操作用于包装奶制品的机器。奶制品是波兰的传统优势产业。据波兰牛奶商会主席阿格涅什卡·马利谢夫斯卡介绍,欧盟是中国奶制品进口最大的来源之一。新华社记者 陈序 摄
合作共赢的方向指引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如何进一步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提出4点建议:
——直面疫情挑战,坚定共克时艰的合作信心;
——聚焦互联互通,畅通联动发展的合作动脉;
——坚持务实导向,扩大互惠互利的合作成果;
——着眼绿色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合作动能。
2018年9月25日,波兰罗兹第一小学的学生在学习中文。成都青白江区外国语小学与波兰罗兹第一小学当日签署友好学校合作协议。新华社记者 陈序 摄
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表示,习近平主席的4点建议紧扣“时”与“势”,既着眼当前解决紧迫问题,又谋划长远打造创新动能,凸显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务实特色,鲜明体现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仍是全球范围最紧迫的任务,中东欧国家也不例外。在中东欧国家中,塞尔维亚已从中国企业获取100万剂疫苗,匈牙利也正在同中国疫苗企业合作。来自中国的疫苗,解了燃眉之急,为相关国家战胜疫情带去了希望。
“如果中东欧其他国家有疫苗合作需求,中方愿积极考虑。”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明确表示。
2019年6月8日,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在浙江宁波开幕,一名展商(右)向来宾介绍捷克生产的一款轻型飞机。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赵刚认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开展疫苗合作,有助于推动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促进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和使用。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去年以来在多次重大“云外交”中反复传递的立场,体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从稳妥有序恢复人员往来、推动复工复产,到深化海关贸易安全和通关便利化合作;从扩大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到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合作;从共同举办“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年”,到拓展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健康产业等领域合作……峰会上,中方宣布的合作举措实打实、沉甸甸。
“习主席的讲话贯穿着开放、包容、互惠精神。”刘作奎以农业合作举例说,农产品出口一直是一些中东欧国家的难题。此次中方提出争取实现未来5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表明中国在合作中是充分考虑对方利益的,合作始终互利共赢。
专家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充分体现了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各国共享,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典型范例。
2019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一名工作人员展示来自爱沙尼亚的啤酒。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面向未来的重要宣示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全球发展脉动。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率先克服疫情影响、实现经济正增长,聚焦着整个世界的目光,也承载着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众多国家的期待。
今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这张2019年1月16日航拍的照片显示的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项目,比港近年来的发展令人瞩目。2019年10月,希腊港口发展和规划委员会批准了比港提交的后续发展规划,意在进一步把比港打造成世界一流港口。新华社记者 吴鲁 摄
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示:中国持续发展和开放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强大动能,也将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开辟更广阔空间。
高飞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阐释了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关切。“中国将继续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源和稳定器,这是中国的承诺。”
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将充分释放;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展现一个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中国、一个蓬勃发展而充满机遇的中国。
这是2020年2月1日在克罗地亚南部的科马尔纳航拍的佩列沙茨大桥施工现场。该项目由中国路桥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于2018年中标后开工。新华社记者 高磊 摄
刘作奎表示,习近平主席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宣示、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倡议,不仅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供了强劲动力,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2021年新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电话、信函等多种方式身体力行开展元首外交,先后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等重要多边活动,旗帜鲜明倡导多边主义,提出共克时艰的中国方案,为变局中的世界注入强大正能量。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模式体现着鲜明的中国外交特色,那就是‘为天下谋大同’。”赵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