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7/ 03 12:15:24
来源:《瞭望》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习近平总书记的“小康图谱”

字体:

  ◆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 全面小康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着眼长远的小康

  ◆ 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 附长图:《“不过如此”小康图鉴》

习近平总书记的“小康图谱”

  文丨高长武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和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如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对于做好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以大历史观深刻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大历史观,从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互动、国际与国内关联的视角,从党的长期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宏大视野中,深刻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小康社会的实现、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时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显著成就,为后来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基于历史经验并结合新的实际,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作出了“三步走”战略安排,并创造性地用“小康”这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概念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把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作为“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又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党的十九大作出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一路走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都是党和人民努力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回顾中华文明发展史,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中国古代典籍中将符合这种追求和愿望的理想社会状态称之为“小康”。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一度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但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因此,“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够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体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基础上,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变为现实。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我国脱贫攻坚任务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意味着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奇迹。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以事实雄辩证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正确的可行的,将有力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努力建成人民群众满意、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努力建成人民群众满意、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确目标要求和根本衡量标准。

  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所谓“全面”,一是覆盖的领域全面,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二是覆盖的人口全面,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惠及全体人民、没有人掉队的小康。

  三是覆盖的区域全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全面小康是高质量发展的小康。所谓“高质量”,就是不仅在总量和速度上,还要在质量和效益上实现既定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关键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并得到践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提升,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全面小康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

  这就要求我们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扎实推进和完成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任务,切实补齐民生领域突出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全面小康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着眼长远的小康。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是针对全国讲的,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地,要注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层次多,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在收入上完全没有差距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可能都是“同一水平小康”。对此,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吊高胃口。

  另一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考虑到当下发展,又要考虑长远发展;既不能畏苦畏难、讨价还价,不作为、慢作为,虚与委蛇、敷衍了事,也不能单纯为实现阶段目标,搞大干快上、一哄而上,依靠粗放发展和强力刺激的老路子抬高速度,以致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4月15日摄) 陈思汗摄 / 本刊

  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因此,必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一方面,聚焦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牢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下气力解决好三方面问题: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这些问题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也影响到新征程能否开好局、起好步。

  与此相对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着重采取两方面举措。

  一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指明了根本着力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契合这一变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发展战略,推进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发展动力三大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打赢三大攻坚战,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牢固基础的必然选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和底线指标;污染防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对我国新发展阶段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前谋划、早作安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但只是实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需要紧锣密鼓、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党的十九大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提出重大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此后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了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这就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

  深刻把握新征程的目标任务,需要重点抓住三个“新”。

  一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要将新发展阶段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程中,深入理解其本质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过长期量的积累逐渐达到质的飞跃,实现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

  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做到完整、准确、全面,既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高度进行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又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更加精准务实地制定举措,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刻把握这是主动作为和长期战略,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因此,必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立足当下,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刊于《瞭望》2021年第27期)

“不过如此”小康图鉴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7619617